营口地方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营口地方史话
营口西大街商业沿革简述
  发布:2018-06-12  访问:96642
  



本文所称的西大街,位于营口市区的西部,辽河的南岸,西起西大庙,东至满洲中央银行旧址,这一街区是营口近代商业字号的密集区,营口近代城市格局的发祥地,营口历史文化的肇兴之所。

(一)古代部分

营口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营口城市(西市、站前两区)的发端始于古代的宋辽时期。据辽宁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于1983年编著的资料揭示:“据历史记载,十二世纪时,海岸线位于右卫、闾阳、沙岭、牛庄一线。盘山、营口尚未成陆。”1综合相关资料,宋辽时期营口地区的海岸线为土城子、大水塘、白庙子、城子村、东昌堡、白蒿沟、青城子、田庄台一线。在此线上,土城子、大水塘、青城子都有辽代文物遗址。1995年,在营口南郊修建明湖广场时,施工人员发掘出装有宋瓷的沉船,说明此地当年还是浅海之区。而距此地不远的土城子、大水塘辽代遗址应处于海岸线上。1983年,土城子、大水塘还未纳入营口城市区划。时至今日,该二处遗址地区属西市区管辖。该二处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当年都产自中原大地,通过东南沿海港口,由帆船运至辽东湾沿岸贩卖,这便是营口商业活动的起始。

明朝初年,中原大军进驻辽东,国内的政局趋于稳定。然而,当时对中国沿海地区威胁最大的是倭寇的袭扰,为消除这一隐患,朝廷于“(十三年)五月丙午,命辽东都司筑沿边烟墩,务令高厚,积薪粮可足五月之用。仍置药弩于上,凿井于旁,以严守备,寻遣都指挥同知胡俊往督之。”2在此背景下,辽东都司在梁房口(营口)境内沿辽河南岸修筑五座烽火台,它们分别是大官屯堡、火车站青堆子、光华路青堆子、通惠门台、五台子墩,民间称之为“五台子”。其中五台子墩为“沿海边墩”,负责警戒;接下的三墩为“腹里接火墩”,负责传递烟火;而大官屯堡,为梁房口堡司职驻军。而在梁房口东郊的城子村筑有梁房口关,成为由海口通往内陆的军事要塞。

由于明军在营口的驻屯,大量的补给物资也须由南方沿海运达,由明代文学家陈子龙等人编纂的《皇明经世文编》中的〈与登莱道陶副史海道运粮〉一文中描述了这一史实。文中写到:“勒令山东运粮官将船尽赴三汊河交卸,当速为变置,不可以一朝留。……且由盖套至河三百里,一路浅碍,向无船行,无人识路。……自盖套至娘娘庙,由海汊中行,自庙入河宽五六里,深不可测。”3文中的“娘娘庙”即南方船商在营口修建的天后宫。加上营口盛产的海盐的外销,由此形成了明代营口商贸活动的概况。

如今营口西部的渡口及西大庙一带在明代为一沙洲,称之为“桃花岛”4。明末、清初,该岛与大陆连成一体,构成了其后的营口西大街之地。

营口在明朝末期,由于战乱的原因,人烟已相当稀少。清朝定都北京后,鼓励人民移居东北,开发农业。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5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北方省区人口移居东北,开荒兴业。从顺治八年起,就有大量移民陆续来到了营口地区,成为开发营口的首批先民。

康熙“十九年,开山东海禁,令查船户匿税,差满部员督收潼关、山海关税课。”[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全面开放海禁,同年晋封福建妈祖娘娘为天后。从此,南方客商乘船渡海来到辽东置业兴邦。而营口当时地处滨海,距内陆较远,加之人口稀少,因而南方客商越营口而赴牛庄贸易。“嗣有闽浙雕杉各船渡海东来者,不泊营口,皆由三岔河入港至枭姬庙河口登陆,以牛庄为贸易市场。”[7] 而牛庄方面的情况是:“辽左海禁既驰,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开泽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8]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设立山海关,差官管理”,[9]征收关税。康熙“四十六年,以金州、牛庄交山海关监督巡察越关漏税。”[10]以及“从四十六年起,在辽东半岛沿海的牛庄、熊岳、复州、金州等处海口设立分税口,对海船所载商货征税,统归山海关管辖。”[11]当时的营口(没沟营)归牛庄统辖,从康熙四十六年起开始征收关税。

雍正初年,营口的西部地区仍是以近海、内河航运为主的小型渔盐码头。船民们多属北方居民,他们尊崇和信仰的仍是深海龙王。此时,有直隶□觉、静觉二位僧人,沿着辽西走廊奔辽河口而来,途中他们驻留北戴河龙王庙,经考察后决定仿此庙在辽河口修一龙王庙。“雍正四年(1726年),营埠商民创修龙王小庙,立有石碑。”[12]此庙学名为“海潮寺”[13]。翌年,在庙前立有“《修龙王庙碑》”[14]以示纪念。

乾隆年间,国内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即所谓的“乾隆盛世”。当时的辽东半岛帆船运输相当发达。“清乾隆年间,福建、广东、天津、山东和上海商人纷纷落户营口。” [15]乾隆十六年“山海关海,旱各口共有三十一处,近者距关一二百里,远者至千有余里。”[16] 到了乾隆中叶,牛庄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而随着河道的淤塞,南方的商船开始向下游的田庄台和营口转移。而此时的营口已出现了成规模的商贸活动。众多粮栈的出现引起了海城和牛庄斗纪的争斗。据资料记载:“乾隆三十四年,旗民地方官会勘海城、牛庄斗秤案内详称,牛庄地近海口,多需斗面,并未声明在何处过量,本属含混。”[17] 这里的“何处”即暗指田庄台和营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十二日,白庙子重修,落成立碑。海运的通畅,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牛庄、盖州及各海口查有流寓闽人一千四百五十名。”[18]

由于南方海客的大量到来,妈祖文化继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再一次滋润了营口大地。“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兴修(天后宫)计正殿三间,两廊各五间,配殿各三间,钟鼓二楼山门群墙俱全。院前戏楼一座,西院财神阁一座,共占地二十二万五千方尺。”[19]天津客商王大正敬献楹联一幅:“坤宰钟闽湄香袖霞裾威渤澥;天宫灿辽海懿恩慈德复析津”,落款为:“乾隆乙卯(六十年)四月”。[20] 在天后宫山门的前面,矗立着一座东西方向的牌坊,牌坊门额上书写“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为摹仿盛京故宫凤凰楼乾隆御赐匾额“紫气东来”而成。

乾隆六十一年,由文人徐海□撰写一篇无题碑文,刻于经过打磨的原《修龙王庙碑》的正面,碑文如下:“大清乾隆移:辽河口南迤海,一通郡渡津处也,而舳舻云集,日以于计,随之建庙,以为□□□□□。盖海……□觉,静觉僧人系以为徙移北戴河古人建龙王庙……此古人建龙王庙所自来也。……奉天……,六十年,□云、刘子徕……然其时后□□旧□字有□残缺,不□□……□□徐海□敬书。”[21]碑文中揭示了乾隆末年营口“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繁荣的商业景象。关于“乾隆六十一年”一词,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已有所披露:“天后宫:……乾隆六十一年,在船帮公会的助力之下完成之。”[22]文中“船帮公会”一词的出现,意味着营口商界在乾隆年间就有了“公会”组织。

嘉庆三年(1798年),“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七百二十八只,征税银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八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少三百二十五只,所征税银少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八两零七分五厘。”[23]嘉庆三年的山海关监督为承露,嘉庆二年的山海关监督为德新,上段文字大致反映出当时没沟营的航运状况。没沟营当时归牛庄防守尉管辖,“该防守尉所属境内有田庄台、没沟营海口二处,装载各省商贩粮石,向系牛庄斗纪前往过量。每量粮一百石,索取东钱二十三四千至二十八九千不等,因此岁获厚利。海城斗纪目击垂诞,已非一日。嘉庆十六年九月间,有海城县民张泳春,因伊兄张万春现充海城斗纪,起意谋赴海口”。[24]由于海城和牛庄两方斗纪在海口发生争斗,时任盛京将军晋昌裁定:“拟令牛庄、海城二处斗纪,各在城市过量,概不准其前赴海口。所有没沟营、田庄台海口粮石……听该商民自相交易……勒碑示禁,永远遵行。”[25] 盛京将军晋昌于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奏朝廷,并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没沟营天后宫内立有《示禁碑》一方,上刻“为不准牛庄、海城斗纪前赴没沟营、田庄台二处过量粮石”。此段文字反映出营口当时的粮食贸易盛况。营口天后宫正殿前院立有铁质香炉一鼎,上面铸有“天后圣母”字样,落款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奉天海城县没沟营税店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锡璜同敬助”。“税店”应是替官府征收商户税赋的代理商,其有各自的管辖范围。为数不少的税店反映了当时营口小型商业的繁兴。

嘉庆三年(1798年),有直隶商人在营口开设广顺号商号,广顺号是现今营口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商号,是直隶商人闯关东的先驱之一。“广顺号创办于1798年(嘉庆三年)。”[26] “清嘉庆三年(1798年),河北省丰润县王武奎在西大街(原辽河大街西段新民里)开设广顺号,经营各类杂货。”[27]营口的商业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进入道光年间,营口出现了较大型的商业团体。由山东黄县李氏家族于乾隆末年在田庄台开办的义顺华粮栈,随着营口商业的兴盛,“于道光二年(1822年),在营口开设西义顺油坊。”[28]其实际名称为“义顺栈”,财东李九智,地点在西大街后河沿,田庄台的义顺华于道光二年到营口设分号西义顺,标志着田庄台的商业已向营口转移。“辽河港口旧在营口上游三十海里地曰白华沟,以河底逐年淤塞,巨舟不能容,乃移下游左岸之兴隆台。厥后,是处又淤塞,乃三迁而至于今之营口,时在前清道光初年,西营子天后宫内有碑记此事。”[29] 辽河下游的商业中心彻底转向营口。

道光五年(1825年),沈阳聚升栈店主金四珠雇佣张国洪拉运大豆一百零八石,至没沟营同昶栈交卸”。[30]“道光五年,沈阳信盛栈店主佟金喜雇张连杰用车装拉客买大豆六十三石一斗六升,送至没沟营。”[31] “道光八年(1828年)冬,沈阳同义栈店主李常雇佣佟永昆与车夫潘金荣拉运客存大豆十九石二斗二升,送至没沟营交卸。李常于次年赴没沟营查知,佟、潘二人并未把大豆送到,因客商不依,李常在没沟营收买大豆十九石二斗二升,偿还客商”。[32]“道光十三年(1833年),朴玉林、朴庆春赶车至沈阳德昌栈,揽送客存大豆至没沟营交卸,三次共拉去大豆八十三石”。[33]以上几则史料反映出当时营口粮油加工贸易的一些状况。

来自山东掖县的王富有和孙百顺,于“道光十三年,在营口西大街买地建筑了五间门市房(西宝和堂东),取号兴茂福”。 [34] 1929年该店址改建为二层楼房即现今的兴茂福遗址。兴茂福其后又派生出“兴茂北栈,独立经营,新开设兴茂义药栈、同兴茂、兴盛福、福兴油坊。” [35]兴茂福1910年经理为掖县人王恩浩,1921年经理为掖县人徐寰海。兴茂福后期的掌门人为王季梁(掖县),1932年接替李序园任商会会长,曾任大通轮船公司董事长,公益银号后期的代表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 ),“是年,营口天后行宫重新修茸” [36]这次修茸的重点是翻修龙王庙。因“年久失修,曾经住持张清信,崔清松等募捐修理,立碑以纪其事。” [37]并在龙王殿的脊檩上题有“道光十五年榖旦立”字样。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原《修龙王庙碑》上经过打磨,在碑阴题有《重修龙王庙碑记》。“雍正四年,营埠商民创修龙王小庙,立有石碑,道光十六年时,碑文字迹模糊,于是重立此碑。” [38]碑文中描述了辽河下游的商业中心,由白华沟至田庄台再至营口(道光初年)的转移过程及修庙事宜,最后由捐资商号落名,这就是营口“西大庙石碑”的概况。

道光十八年(1838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英国的鸦片也流入到中国,当时的营口也深受其害。以下提供几条史料,从中可窥见鸦片在营口地区流行的状况和官府查办的过程:“<著盛京将军耆英严查海口贩烟事上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奉天地方,近来兵民沾染恶习,吸食鸦片。其沿海地面,如锦城之天桥厂,海城县之没沟营、田庄台,盖平县之连云岛,金州之貔子窝,岫岩厅之大孤山数处海口,为山东、江、浙、闽、广各省海船停泊之所,明易货物,暗销烟土。”“<盛就将军耆英等奏遵旨轮流前往金州海口查办鸦片折>(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至来年春融后,奴才耆英、庆林再行轮替前往各海口,实力稽查,届期咨会山海关监督多龄,于巡察税务之际,由西路各海口至海城县之没沟营会齐,商同办理,以期周密”。“<盛京将军耆英奏报搜查海口商船及查办海口烟禁情形折>(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迨奴才驰抵没沟营海口,其时山海关监督多龄已由西路巡查至没沟营海口守候。奴才查各海口自开河以来,没沟营商船已有八百五十九只,其余各海口自数十只至百余只不等。至闽广商船向来不进没沟营海口,须俟秋令,方能至锦属之天桥厂海口,亦间有到盖州、复州、金州海口者,现在只有直隶、山东、浙江、江南之船。惟没沟营船只最多,盖州商贾辐辏,该二处实为南城扼要之区。奴才驻扎没沟营,连日会同监督多龄,督率委员并地方各官,分上各船详细搜查,复至盖州海口一体搜验。……又在没沟营关闭杂货铺内搜出道光十七年烟帐一本,内开出卖烟土一千四百余两,其买卖何人之手,自应向该铺之人详细究讯,以便严拿”。“<著盛京将军耆英认真核办烟案互保并不准流寓闽人栖留奉天海口事上谕>(道光十九年五月初二):据称在没沟营、盖州、复州、岫岩各海口搜获烟土、烟膏等件,并吸食人犯三十余名,自己按律惩办。现在旗民感戴,情甘十家联环互保,以凭稽查。”[39]

道光二十年(1840年)628日,由于请延实行禁烟政策,从而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割地、赔款而告终。由此签订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本年,营口商界组织商事公议会,办公地点暂设火神庙内。“火神庙在西大庙东南四区界内,清道光二十年公议会创修。”[40]

本年,有广东潮州府盐商郑氏来营口西大街路北开设仁裕号货栈。在其后近70年的商业生涯中,以仁裕为总号,又陆续开设裕盛长(1882年),裕盛增(1892年),裕盛源(1892年)三家银炉,裕盛福油坊,裕盛东装船,裕盛当等10家商号,统称“裕字号”,为营埠近代声名显赫的广东商帮。1864年,潮州海阳人陈承甲(泽润)受郑氏之聘,到营口任“仁裕行”会计。至1865年时,陈承甲已拥有“仁裕行”40%的股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来自山东登州的马、王二姓人氏在营口西部开设同兴声商号,历经道、咸、同、光数朝代的经营,先后又设立同兴钟,同兴宏、同兴魁等号,成为近代营口山东商帮重要的一支。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山东蓬莱陈姓人氏伙同他人在东没沟营开设三和昶油坊,1875年,由六姓人氏伙同改组三和昌商号,至1885年三和昌歇业,其为营口近代商业谱写重要的一页。

“咸丰元年(1851年)之永成德(开业)。”[41]永成德遗址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北,原辽无三厂门市部(繁荣里70号)处,同年,“营口咸春堂药店开业,是营埠第一家中药店,地点在西大街,财东系浙江宁波帮刘、冯、葛、赵四家,该店以经营阿胶著名。”[42]店址紧邻西大庙。

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首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战争全面开始。到186010月战争结束,前后整整四个年头,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次战争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强加于中国人民的新的锁链,而这二个条约中都将牛庄辟作对外通商口岸。牛庄位于营口东北45公里处,历史上牛庄的繁荣要先于营口,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于道光年间就来到了牛庄。“而本境牛庄教堂,在道光年间成立,规模闳敞,极壮观瞻。”[43] 因此牛庄扬名在外,英法当局将牛庄列为通商口岸也就不足为奇。

咸丰九年(1859年)525日,在清廷文书〈玉明倭仁奏上海来营口贸易商船已开行出口折〉中已出现了“营口”一词。“盛京将军玉明,户部侍郎倭仁奏,没沟营见有二桅异样小商船一只,共载十四人,内有夷人二名。……船载洋药十五箱,洋布十捆,洋呢六十板。来此营口询听市价,意欲会卖货物。”[44]已知最早记载“营口”的年代。

“清咸丰年间,山东省掖县朱桥镇吕家村一户叫吕天若的人家,共生有五个孩子。……约在1859年(清咸丰九年),兄弟五人先后漂泊过海来到营口,在后河沿安身。……操起了卖卤虾酱的小本经营”,[45]这就是营口“顺字号”的发家缘起。“顺字号”包括公顺东(西大庙北河沿),宏顺东、合顺东(西大街鱼市口)、合兴东及东记银号。“吕献臣:现任营口公顺东执事,吕俊卿:现任营口宏顺东执事,吕玉山:现任营口合兴东执事,孙辛堂:住营口东记银号内”,[46]合顺东执事郭诚斋(1923年)。

咸丰十年“(1860年),永成德银炉设立,成为营口银炉业的开山鼻祖。同年,官商创建老爷阁,“老爷阁在埠内大街中间,于前清咸丰十年十月建立”,[47]老爷阁以西为海城县管辖;老爷阁以东为盖平县管辖。

参考文献

1〕《辽宁第四纪》(1983年),第44页。

2〕《明成祖实录》,见《奉天通志·卷十二》(1982年)。

3〕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卷四八二》(1643年)。

4〕《辽海丛书·第一册》(1984年),〈辽东志·海洲卫山川地理图〉。

5〕《清朝文献通考》( 年),卷一,卷五十一。

6〕《清史稿·志一百》( 年),(食货六)。

7〕《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24页。

8〕王一元:《辽左见闻录》(1722年)。

9〕《清史稿·志一百》( 年),(食货六)。

10〕《雍正大清会典·卷五十二》( 年),(关税·岁额)。

11〕(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卷三》(中译本)。

12〕《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1941年),第149页。

13〕《营口市志·第六卷》(2003年),第489页。

14〕《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1941年),第149页。

15〕《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年),第244页。

16〕台湾中央研究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一辑。

17〕第一历史档案馆:《盛京将军晋昌等为审拟牛庄仓官与海城斗纪串嘱舞弊案事奏折》。

18〕金毓黻等:《奉天通志·卷六十九》(1982年)。

19〕《满洲古迹古物各胜天然纪念物汇编》(1941年),第147页。

20〕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1962年)。

21〕靳维勤:《关于营口西大庙殿前碑文刻记的识别》(2014年)。

22〕伪满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奉天省营口县事情》(1936年)。

23〕第一历史档案馆:《锦州牛庄等属征收税银比较清单》。

24〕第一历史档案馆:《盛京将军晋昌等为审拟牛庄仓官与海城斗纪串嘱舞弊案事奏折》。

25〕第一历史档案馆:《盛京将军晋昌等为审拟牛庄仓官与海城斗纪串嘱舞弊案事奏折》。

26〕营口市档案馆:《营口总商会小工商业统计》

27〕《西市区志·(一)》(1992年),第1页。

28〕辽宁省档案馆:《奉天巡按使公署档·3628》〈营口公司工厂实业商号表〉。

29〕金毓黻等:《奉天通志·卷六十九》(1982年)。

30〕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部来档·1102〉。

31〕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部来档·393〉。

32〕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部来档·1105〉。

33〕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部行档·478·2〉。

34〕孙正仁:《原营口市商界老字号兴茂福发迹史》(2004年)。

35〕孙正仁:《原营口市商界老字号兴茂福发迹史》(2004年)。

36〕《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35页。

37〕《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173页。

38〕《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1941年),第149页。

39〕《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一)册》(1987年),第429-587页。

40〕《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173页。

41〕《营口文史资料·第一册》(1984年),第17页。

42〕《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37页。

43〕《海城县志》(1924年),第333页。

44〕《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四)》(1979年),第1393页。

45〕辽宁省政协:《辽宁工商》(1989年),第276页。

46〕《东北商工名录》(1931年),(营口县)。

47〕《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212页。

(二)清末时期

咸丰十一年(1861年)5月,被委任英国驻牛庄领事的密迪乐,着手赴牛庄履任。在1861624日密迪乐给英国政府的(第一信)中写到:“卑职按照提督的要求,乘坐帝国斯芬克斯号军舰于上月的7日早晨出发,21号下午,我们一行人乘坐的舰船停泊在河口。……于24日上午到达当地(营口)。……卑职上个月28日早晨陪伴着达巴恩堡特氏,领事馆的给事和仆人乘坐两艘中国小船出发,29号午后4点到达牛庄的小支流。第二天早晨,卑职首先同陆路来访的司令官(中方)见了面,然后一同来到街上,在那里巡视了一两个小时。”[1]最后,“因见铺商较少,距营口亦远,不愿在彼设立领事馆衙署。随在没沟营东街外三义庙暂作领事馆寓所。……勘定没沟营旧关迤东之东弓湾沙面宽阔,堪作洋船停泊之所。”[2]从此,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本年“山海关海局迁到没沟营,城局仍驻牛庄。……遵照1843年中英《通商章程》,开始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当年征收2291两税银,1866年,城局迁到营口并入西海关。”[3]

同治元年(1862年),“在东营子开办旗昌洋行,资金10万元,经营船舶代理,海运业务和保险业务。该洋行占据辽河岸300米地段,建成第一家外商码头一旗昌码头。”[4]另有资料显示:“英国领事馆设立后,欧美商人纷纷来此,其中主要者有:耐得洋行(美商),经理:耐得;德雷亚洋行,经理;德雷亚,职员:米里施;布拉特洋行,经理:布拉特;索特兰·布施洋行,经理:布特兰,副经理:布施。其中耐得洋行即旗昌洋行的前身,创设于1862年,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洋行。”[5]营口的旗昌洋行最初是美商创办的,后来卖给了英国人。

同治二年(1863年),“广东的广茂泰内部经过协商,决定以现金五万两,于同治二年在营口中心地段开店,后来,又有当地的资本家潘玉田出资入股。当时,广东资本对流入地营口有充分的了解,对营口居民的民情也比较了解。东永茂的大屋子一八六三年开店,一八七六年以后,营口土著资本家也逐渐参加进来,这是大家所熟悉的。”[6]东永茂最初成立的是商业大屋子。

同治三年(1864年)初,时任天津税务司的马吉奉命调往营口任牛庄海关税务司,48日到达营口。“与我同来的还有帮办西侯得先生和代理头等总巡多森先生,我到达此地的时间是48日。”[7]59日,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由清政府设在上海的总税务司在没沟营设立山海关(俗称“洋关”,东海关),其职责是征收轮船进出口贸易关税,隶属于总税务司,英人捷·马吉为首任署理税务司,薪水银每月1000两。”[8]从此,外国人控制了中国海关的税收。

同治五年(1866年),来自直隶天津的郑氏家族在营口开办“永远兴”商号,咸丰年间,来自葛洁的商人郑梦麒,携子郑筠荣(长生)渡海来到营口经商,最初从事粮食、山货、药材生意。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永运兴”[9]成立。而来自山西文水的孟姓人氏与本地连姓人氏合伙在西没沟营开设“义泰德”油坊。

本年11日,“清政府裁撤驻营口的山海关监督,改设奉锦山海关兵备道,仍驻营口,管辖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口整个辽东地区的涉外、厘税等事务。……俊达为海关道兼山海关监督,”[10]其官銜为花翎二品。

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由安国卜氏家族的‘应’字辈的先人,携3万两白银来营口西大街路南开设宝和堂药店,成为继咸春堂之后营口第二家上规模的中药店铺。”[11]营口宝和堂名扬中外。

本年“13日,清政府根据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奏请,增设奉天营口海防同知厅,管理海疆治安,首任同知奎瑞。6日,为守卫营口要隘,奉锦山海关兵备道俊达征调民夫,修筑东起青堆子,西至外皮沟长10华里的土圩围墙。由东向西开设绥定、履和、丰济、通惠、启文、杨武、阜有、秩成、德盛9门。”[12]营口城市初具规模。

光绪元年(1875年),永同庆商号开业。“永同庆商号是以直隶商人周、王、曾、夏四姓五支为主,于1875年在营口西部重盛街设立的油坊兼杂货生理。历经40余年的商业历程,于民国六年(1917年)宣告歇业。”[13]永同庆后期组建永同和号。

自从1860年营口诞生第一家银炉永成德以后。过炉银制度就在市面上流通开来。但银炉自身的资本很薄弱,而且对其所给予的信用,如果国家法律机关不给以任何限制,那么就不免要有滥发过炉银的倾向。于是便产生了过炉银的决算制度。“关于制定决算制度是在光绪九年(1883年),当时主张者的银炉:裕盛祥执事李业声、林房水;永同庆执事宋墨桥;油坊履祥泰执事胡太连等三人。……决算制度的要点,是过炉银的借贷一年分四期:即在三月一日、六月一日、九月一日、腊月一日必须以现银决算之,并称此决算期为卯期。”[14]

光绪十年(1884年),公顺东商号设立。“它是由山东莱州府掖县朱桥镇吕氏家族,在营口西部创立的商业大屋子企业。随着事业的发展,其后又陆续设立了宏顺东(1886年),合顺东(1889年)、合兴东(1889年)、东记银号(1924年)等企业字号。历经近50余年的艰苦奋斗,由最初的小本经营,最终成为拥有数百万资本的企业集团。”[15]山东商人的楷模。

光绪十一年(1885年),招商局营口分局成立。“本埠通商之始以英人为最先,故海上船舶亦以英轮为多数。前清光绪十一年初,设招商局,由英商远来洋行代办局务。民国元年,以航权关系始由上海招商总局自行收回,招商经理名为分局,实则仍系一股份公司。”[16]

本年,广东南海县商人叶亮卿在营口西大街路北开设东盛和商号。“窃职商于光绪十一年来营开设东盛和字号,原本十二股,计银一万八千两,历年贸易皆以节谨自守。”[17]在东盛和的股本当中,“其资本为十二股,每股值银一千五百两,共计股本银一万八千两。创办初期,广德泰占二股半,怡安堂占二股半,砚耕堂占二股,礼耕堂占一股半,张明善占一股半,鼎新堂占半股,而叶氏本人也仅仅占一股半。”[18]随着事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叶氏大举投资房地产业。在此期间,东盛和又分设东生怡(1885年)、昌平德机器油坊;东和泰(1888年)、东生长(1906年)银炉。同时,为了将东北的油豆制品输往广东,特在广州设立怡昌货仓及码头;在上海由其父叶雨田(道广)开设广德泰商行;在天津、香港、奉天、铁岭、长春、哈尔滨设有分庄。在营口除五家联号外,还附设德芳纸烟局、怡丰木局、恒丰砖窑。同时购买“域多利”、“协生”二只轮船,专营海运。由于事业的大肆扩充,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1900年的庚子之乱,1904年的日俄战争,使东盛和在各地的产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加之东盛和各号内部管理松弛,账目混乱,终于1907116日(十月初一日)五联号同时宣布倒闭,成为震动中外的大倒案。

本年,山东黄县(龙口市)城北遇家村十八岁的李恒春(序园),只身渡海闯关东来到营口投奔亲友,在刚成立不久的西义顺油坊充当小伙计。“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小西义顺(油坊),老爷阁西街。”[19]成立,具体地点在原二宫南邻,东北乐器厂院内一个有方型烟囱的厂房。若干年后,该油坊经营不善、濒于倒闭,李恒春利用自己的积蓄外加借债兑下了该油坊,使之起死回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光绪元年(1875年)在营口兴办永同庆商号的直隶商人周、王、曾、夏四姓人氏,在营口西二道街设立永同和字号,专营瓷器等南方货物。“永同和:(经理)欧雨辰;(资本)500,000;(年代)光绪十五年四月;(地址)西二道街。”[20]永同和随后又在西二道街设立永同栈;又在西大庙后河沿设立永同北栈,从事货物批发业务。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世昌德:(设立地方)营口大街,(设立年月)光绪十七年;(店主姓名)王百善堂;(营业项目)银炉兼发卖货物。”[21]世昌德商号是由营口白庙子村百善堂与公善堂以2:1的比例,集资四十万两白银,在营口西大街路南成立的以银炉营业为主体,包括陆续成立的协昌永(绸缎庄)、泰顺增(百货店)、德源福、世昌隆、元增涌(杂货行)、三菱代理部、关东火柴公司、世昌德(油坊)、世昌当(典当)及红楼茶园等十余家企业。历经清末、民国、伪满时期的数十年的经营生涯,为营口近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兴顺魁商号成立。“兴顺魁商号是由山东登州府黄县单氏家族,于1892年在营口西大街后河沿开设的油坊兼货栈生理。其间支设兴顺金(银炉)、兴顺新(杂货)二个分号。兴顺魁为沈阳老天合在营口的分支,地址位于永泰昌东柜胡同北角,“创办人:霍其昌,资本:5万两;设备:铁碾2(台)、螺丝盘60(只)、锅炉2(台);产量(1916年):豆饼45万片、豆油2万担;工人数:60人。”[22]历经30余年的艰苦经营,最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废业。

日本财阀:“三井物产1896年(明治29年)在营口设立代理店(即后来的牛庄支店),是进入满洲的开端。”[23]营口三井洋行的全称是:“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牛庄出张所”。它的创办人为三井总社驻上海支店的山本条大郎。“那时是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他二十四岁,原在上海支店奉社命单身来到营口。……山本是明治二十三年来到营口在东永茂做客,是由于旗昌洋行主班吉内尔氏介绍和周旋。……山本在旗昌洋行落脚,对于营口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三井洋行于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往营口派来了人员。……支店长的第一任是井上泰山,第二任是手田初熊。”[24]就这样,三井洋行落脚东永茂店址内,并于1914年建筑新店址,成为向日本及其它国家输出营口豆饼的中转站。

光绪二十年(1894年),通发栈在西大街西端路南成立,营口通发栈商号建于1894年,它是山东莱州府掖县商人,在营口西部创立的以经营牛皮为主业的小型商贸企业,“通发栈:(代表人)张仁安;(资本)2万两;(设立年)光绪二十年五月;(地址)西大庙街。)”[25]

本年7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北洋水师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10日,日军进犯旅顺口,然后挥军北上,3610时,日军侵占营口外围据点,14时许,日军侵占营口商埠区。其后,商埠一片混乱,人心惊慌,外城商客纷纷逃出营口,致使交易停顿,商家关门歇业,各银炉停止活动,直至日军于年底撤出。此后几年,营口商业一片萧疏。

光绪二十二年(1996年),裕发号成立。“裕发号即裕发祥,它是广东商号裕和昌于1896年在营口重盛街(原红楼乐园处)设立的榨油作坊。历经30余年的艰苦奋斗,于民国后期废业。”[26]其有限的经营历史书写了营口榨油史上重要的一页。

本年,永惠兴银炉开业。“永惠兴银炉:设立营口大街,光绪二十二年开设,兑换银钱来往银钱川换,执事人孙焕章,经理号中事务,资本人郑筠荣,住天津,资本银二万两。”[27] 在永惠兴的股本中,“郑氏出十分之四,永远兴以十分之三,兴记栈亦十分之三,始合伙有‘永惠兴’本号之开设。”[28] 永惠兴联号的主人来自直隶天津县葛沽镇的郑氏家族,咸丰年间,闯关东来到隔海相望的营口拓展事业,从同治五年(1866年)郑氏一世祖创办“永远兴”商号,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世祖创办永惠兴银炉,再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三世祖创办永和、日昌、永兴等公司,前后历经80余年,共在营口和辽阳兴办永远兴、兴记号、永惠兴、兴记栈、永鎰兴、永钜兴、同和成、万通兴等八家商号及相关股份制企业。永惠兴联号于19331218日关闭,永惠兴关闭后,改组成一个资本二十万元的股份公司,经营油坊,粮栈及杂货业,更名永兴公司。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西商人在营口西部设立大盛亨银炉兼大屋子生理。“窃商人于前清光绪十九年设立大有亨帐庄生意,在营口放帐。……嗣于光绪二十三年由大有亨出本贰万两开设大盛亨字号,系银炉、大屋子生理。”[29]历经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终因内部管理失当,于1915年(民国四年)废业。其曲折的经营历史为营口金融业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本年,也是山西商人在营口东大街开设同聚源商号。早年,来自“山西富户张姓者,早年即在吉省开设同顺成;哈尔滨开设同泰福生理,中外驰名,积累巨资,遂于光绪二十三年在本埠开作同聚源油坊。”[30]历经10余年的惨淡经营,于1908年宣告废业。

本年,“一八九七年,大清邮政局(the lmperical post)开设。”[31]西大街鱼市口路南有一“大清邮政”局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西义顺支号义顺厚、义顺长在西大街设立。“主要营业为货栈大屋子及银炉,银炉称义顺长或长记银局。义顺厚的财东,1910年前为山东黄县遇家村李丕绪(缵先),1910年由李的侄子李序园(恒春)接手,经理人张禄泉。”[32]商号地址位于西大街东端路北,遗址尚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宣称“杀逐洋人”、“保国灭洋”。沙俄军队以此为借口进犯东北各地。726日晨,沙俄步兵数百人攻打营口,86日,俄国关东总督宣布占领营口,实行军事统治。俄兵在市区作乱,商店避祸,停业数月。炉银没有卯期,任意涨落,商家叫苦不迭。炉银每锭(53.5两)仅兑换小洋60元,营口商业遭受重大打击。

光绪廿七年(1901年),直隶永平府乐亭县刘氏家族在营口西部创办厚发合商号,经营银炉,货栈兼油坊。“厚发合:(设立年代)1901年;(出资地)直隶乐亭;(资本人)刘炬;(执事人)郝殿卿;(资本金)20000两。”[33]其后陆续设立志发合(1905年)、英发合(1912年)、润发合(1912年)。厚发合除在营口设立总号外,还在大连、开原、公主岭、长春设有分号。其和刘氏家族在东北各地所设70余家商号遥相呼应、协同发展。厚发合联号在近20年的经营生涯中,和以西义顺为首的山东帮;以东永茂为首的广东帮为营埠三大商业帮派,为营口近代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年,由广东潮州府汕头商人在营口西部地区创办太古盛油坊,属于粤商太古元机器油坊分号。“商号太古盛:公司总司理人,职商杨文炳,年四十六岁,籍地广东潮州海阳县人。……商号自光绪二十七年股合公司,在东营开设太古盛油坊,资本每股二千两,……共计十有一股,总计本营平银二万二千两正。”[34]由于受日俄战争的影响及内部管理的欠缺,终于1907年关闭歇业。

本年,魁记中药栈创办。“魁记号创办于1901年,它是由齐齐哈尔克山县西城镇商人在营口西大街设立的中药贸易货栈,魁记号后期的经理人为于笵五。”[35]魁记号历经40余年的发展,最终于解放前废业,它的奋斗史实是营口近代中药业的一个缩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山东登州府黄县李氏家族在田庄台开办的义顺华商号,于甲午战争后来营口西大街开办银炉企业恒义利。“恒义利:(设立年代)1902年;(出资地)营口;(资本人)义顺华;(执事人)杜锡三;(资本金)30000两。”[36]它是营口西义顺联号五大银炉之一。历经近20余年的辛勤耕耘,其为营口金融业及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光绪廿九年(1903年),世兴金店创立。“世兴金店,(代表人)唐禄;(资本额)10000;(设立年)光绪廿九年;(地址)东大街。”[37]它是由直隶天津县双桥河镇东泥沽村的唐氏家族,在营口西大街路南设立的金银首饰制造商户。随着事业的发展,最终,唐氏家族陆续在营口西大街、东大街、永世街设立三个分号。历经50年的创业生涯,为营口的金银首饰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三十年(1904年),营口永茂号成立。“永茂号:(代表人)刘槐青;(资本)50000两;(设立年月)光绪三十年;(地址)西大街。”[38]它隶属于由广东商帮兴办的东永茂联号,地址在西大街后河沿。永茂号以银炉为主业,兼营粮食等货物贸易。历经30年的风雨历史,于1933年关闭。

本年,怡泰号成立。“怡泰号:(代表人)刘世平;(资本)40000;(设立年)光绪三十年;(地址)西大街。”[39]它是由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庄姓人氏,在西大街路北设立的钱庄业字号。其20年余年的经营历程,为营口当年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也使其成为营口钱庄业的代表商号之一。

本年,协盛丰商号成立。该号是由山东登州府蓬莱商人集资2万两白银,在营口西大街设立的杂货贸易商号。“协盛丰:(代表人)赵墨田;(资本)20000;(设立年)光绪三十年;(地址)西大街。”[40]由于事业的发展又于1913年在西大庙南街设立鸿记织布工厂。历经40余年的经营历程,最终于营口解放前停业。

1904年28日午夜,日本舰队向旅顺的俄国军舰发起攻击,日俄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竟宣布什么“中立”,并划辽南大片国土为战场。因此,战争很快波及到营口,给营口的经济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年三月二十五日,有公文称,“窃查日俄开战以来,人心惶恐,商务因之凝滞,交涉因之棘手,各项税捐因之减色。……又闻,军务吃紧,营口无货出入,警报频闻,一日数惊,谣言肆起,人情汹汹,故于本月二十三日公议停斗,暂不发载。”[41]

本年五月二十日,有公文称:“俄武廓米萨尔现以营口系属战地,该埠屯集粮石,一遇战事必遭损失,出示禁阻河运等语,已经督抚宪照会俄员令其驰禁。”[42]

本年七月二十一日,有公文称:“据上海慎记沙船商号禀称,窃商号向有沙船行驰北洋渤海等处,载货贸易。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有金泰昌船在营口装货来南,维时日俄正在开战,俄兵退于营口地方安设防具,遍布水雷。金泰昌船行至距口不远之处,……全船触搁沉没,船货漂流,寻救不及,计共损失货本银二万八千四百八十二两,当向西海关声明暨禀报奉天省局之海城县在案。”[43]

以上营口商业的损失只是冰山一角,而不少商户因之破产倒闭。日俄战争以日本战胜告终,726日,日本在营口设立军政署,统治营口全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本年,“日本人中岛真雄在营口创办《满洲日报》。该报是官方日文报纸,社址在重盛街。”[44]日本人对营口实行文化统治。

本年,“727日,营口商界抵制美货,拒绝卸下美孚洋行轮船的8万余箱煤油。”[45]

本年,“营口的山东籍同乡集资购买木船一艘,载重400余吨,取名“全胜。”[46]山东人发展航运业。

本年,“德国商人雅司普生开设德茂洋行,经营进口食糖,年平均进口20万担上下。”[47]德茂洋行在重盛街后河沿设有码头,称“德茂栈”。

营口市清国银炉表(1905年)[48]

会通锦 同茂昌 长记银局 恒有长 恒义利 厚记银局 天合赢 志发合

裕盛增 协兴宏 恒有为 大盛亨 裕盛源 正祥孚 裕盛长 广增仁

东和泰 永惠兴 义盛德 庆丰号 世昌德 永发祥 天合益 鸿盛利

晋太丰 兴顺金 (明治三十八年四月末调)

早在“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营口市巨商(由东至老爷阁西至西大庙)组织的第一公议会成立。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营口市第二、第三公议会相继成立,第二公议会由绅士和住民组成。第三公议会是回民的自治组织。”[49]

第一公议会委员(1905年)[50]

姓名

商号

原籍

业务

姓名

商号

原籍

业务

李明显

元茂盛

山东

油房兼谷物间屋

所星源

裕发

广东

油房

郝竹勋

裕盛增

广东

银炉

李光谦

仁裕

广东

汽船装卸

金伯芳

东永茂

广东

油房兼

贸易商

阮景星

同兴宏

山东

油房

苏秀山

厚发合

直隶

银炉兼

油房

李印堂

兴顺魁

山东

油房兼

杂货

许荫阶

义泰德

山西

油房

刘澄斋

天合达

山东

油房

许凤翊

长隆泰

盛京

油房

王兴诗

裕盛长

广东

银炉

叶亮卿

东盛和

广东

汽船装卸兼贸易商

张之明

永同庆

直隶

油房

张桐岗

西义顺

山东

油房兼

贸易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日商小寺壮吉在老爷阁南街创办小寺洋行,其后在牛家屯兴办机器油坊,还置办农场,并在神户、大连、东京、奉天、上海等地设立支店。“设在牛家屯(牛庄)清泰街的小寺机器油坊,系明治39年(1906年)7月创立,小寺壮吉氏所经营。资本总额160万元,以油坊为主业,兼营农场及畜牧业。”[51]

本年十二月(1907211日),营口成立商务总会。“新举总理侯选通判赵祖荫;协理花翎同知职銜李恒春,……设总协理各一员、坐办一员、评事四员、接待四员、调查十员、会计二员、庶务四员、议董十一员,共计三十八员,已于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成立。”[52]这是营口商界的重大事件。

由于没有商务会所,这次会议是在粤东会馆召开的。“营口商务总局向无会所,协理李序园君拟自备款建筑房舍,亦未动工。后以潘玉田君为总理恰好鱼市口街西有会房一所,招工购料立即动工,下月初旬定能告竣。”[5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初一日(116日),东盛和五联号同时宣布倒闭,震惊中外。由于东盛和牵涉的债额巨大,涉案面广,闻此讯后,各地相关商号的执事人员当场昏厥及自尽者不下十数人。案件惊动了上至光绪皇帝,京城度支部,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下至本地山海关道台,海防厅司马及商会等。经过官商各部多次汇商,最终认定:“东盛和联号欠外债560万两(营平银);人欠“东”号债款46.8万两,加上‘东’号动产加不动产经三次评估合计为260万两。因此,‘东’号的财产抵充后净亏300万两。”[54]由于案情重大,叶亮卿及联号各负责人十三名被本地官府关押。

宣统元年(1909年)九日,中国交通银行营口分行在营口成立。行址租赁天合达油坊位于原十四中学北门的门市房,改建成行舍,有新闻报道称:“本埠银行林立,自邮传部交通银行成立后,即拟来营设分行,现已租定旧日天合达油房门市房,改筑新式门面。”[55]营口金融界又一大事。

1909年营口商务总会名单[56]

潘达球(总理) 李序园(协理) 姜立堂(坐办)

高鹤友 陈子成 梁文臣 王朗亭 杜锡三 金德魁 许荫阶

徐黻堂 王建亭 张友琴 孙焕章 丁仙芝 郝相臣 侯慎堂

侯远亭 施雨亭 陈友生 殷兰亭 方震川 姚俊堂 武胜甫

宋春芳 冯学亭 张禄泉 张剖庭 夏荫桥 林荫轩

宣统二年(1910年),“瑞昌成商号开业,它是上海瑞昌成总号(瑞康盛)在营口设的分号。建有回字型天井式3层楼房70余间,经营颜料,兼营布匹、绸缎、杂货、代销美商美孚洋行、德克萨斯燃料公司的石油。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利润30万元左右,是营口资金多,营业范围广的大商户。”[57]该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0年营口银炉表[58]

商号

设立年代

出资地

资本人

执事人

资本金

(两银)

世昌德

1891

营口

王百善堂

李悟川

31500

永惠兴

1896

天津

郑筠荣

孙焕章

20000

大盛亨

1897

山西太谷

吴文田

朱集桐

40000

庆丰号

1899

北京

张燕谋

陈友生

40000

厚发合

1901

直隶乐亭

刘炬

郝殿卿

20000

义顺厚

1902

山东黄县

李序园

张禄泉

20000

正祥孚

1902

山东掖县

正祥兴

殷兰亭

20000

恒义利

1902

营口

义顺华

杜锡三

30000

晋太丰

1903

山西太谷

吴文田

贺尔常

34000

会通锦

1903

奉天

咸元会

武明甫

20000

志发合

1905

直隶乐亭

刘炬

施雨亭

30000

裕庆隆

1909

天津

元庆号

王少莲

30000

壬大顺

1909

浙江镇海

壬大承

温莲溪

20000

兴顺金

1910

营口

兴顺魁

徐环五

20000

参考文献

1〕《满铁附属地经营沿革全史·中卷》(1939年),第284-285页。

2〕《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咸丰朝(二)》第645页。

3〕《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40页。

4〕《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40页。

5〕(日)《满铁调查月报·25卷》(6号),第167-168页。

6〕(日)日本商工省:《满洲贸易事情》。

7〕李志远:《马吉报告·(1)》(2008年)。

8〕《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41页。

9〕(日)满铁调查课:《满铁调查月报》(19363月)。

10〕《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43页。

11〕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151页。

12〕《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43页。

13〕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165页。

14〕(日)《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1910年),中译本(1960年),第204页。

15〕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187页。

16〕《营口县志·下部》(1933年),手刻本,第88页。

17〕罗饴:《东盛和债案报告·卷一》(1909年),第39页。

18〕董慧云,《营口东盛和五联号大倒案》(1987年)。

19〕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20〕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21〕营口市档案馆:《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1910年)。

22〕辽宁省档案馆:《1916年营口主要公司工厂一览表》(1916年)。

23〕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三井物产与中国》(2011年),第42页。

24〕(日)营口商工公会:《营口日本人发展史》(1942年),中译本(1960年),第24-27页。

25〕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26〕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305页。

27〕营口市档案馆:《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1910年)。

28〕资料:《营口永惠兴各商号善后案件报告书》(1933年)。

29〕营口市档案馆:《大盛亨财东杨惟勤禀恳追款》(1915年)。

30〕营口市档案馆:《同聚源债务》(1909年)。

31〕(日)满铁调查部:《营口开港前后》(1941年),第44页。

32〕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357页。

33〕营口市档案馆:《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1910年)。

34〕营口市档案馆:《厚发合义泰德等函控太古盛不付饼油批条》(1907年)。

35〕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397页。

36〕营口市档案馆:《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1910年)。

37〕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38〕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39〕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40〕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41〕辽宁省档案馆:《日俄战争档案史料》(1985年),第328页。

42〕辽宁省档案馆:《日俄战争档案史料》(1985年),第348页。

43〕辽宁省档案馆:《日俄战争档案史料》(1985年),第434页。

44〕《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68页。

45〕《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69页。

46〕《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69页。

47〕《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71页。

48〕(日)日本外务省:《南满洲的商业》(1905年),第761页。

49〕《营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年),第13页。

50〕(日)日本外务省:《南满洲的商业》(1905年),第957页。

51〕(日)《支那之工业与原料·卷一》(下),第1279页。

52〕营口市档案馆:《营口商务总会成立卷》(1907年)。

53〕《盛京时报》(1907731日):〈商务局修筑会所〉。

54〕营口市政协:《营口近代工商企业汇考》(2017年),第204页。

55〕《盛京时报》(19091024日):〈交通银行之壮观〉。

56〕(日)外务省通商局:《满洲事情·第四辑》(1921年),第107页。

57〕《营口市志 ·第一卷》(2004年),第86页。

58〕营口市档案馆:《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1910年)。

(三)民国以降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革命军人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专制政权即将覆灭。而革命的兴起也给营口经济界造成重大影响,有新闻报道称:“营埠经济界顷日颇受鄂乱影响,过炉银行市因亦跌落异常,十二日行情仍称八十二或八十三两.及至二十三日,俄然跌至八十一两四匆,旋至八十两八匆,闻营埠粮商等因之倍加戒慎,裹足不前。”1社会动乱必将引发经济恐慌。

本年10月20日,营埠过炉银继续暴跌:“二十四日晚,抹炉银每锭已落至小洋六十五元五角。至二十五日,早开行尚在六十五元,少顷即六十元、五十八元,至少以至五十五元,午后道宪、厅尊、商会总理约同商界诸公在商会会议,劝慰后,银价始复回至六十元,抵晚回至六十二元五角云。”2此时的商会总理为潘玉田、协理李恒春。

民国元年(1912年),由新昌号更名而来的油坊兼洋杂货商行源昌号,该号位于营口西大街中段路北,出资人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商人。“查传江海峰系新昌号执事人,于民国元年歇业,改号源成昌。”3本年,英发合,润发合银炉开业。

民国二年(1913年)1月,营口银炉公社成立。“正社长姜立堂、副社长李翰三、监察员武明甫、杨德馨。本社系合营口众银炉公同组织故定名为银炉公社,本社附于营口商务总会,以联络同业、整顿银法、保守炉银价值,赞襄商会事务为宗旨。”[4] 本年,英发合油坊成立,创办人刘子勤,资本2万两。

民国四年(1915年),“本埠商务会原在天后宫西院为会址,后经商界公决始行迁至大水晶宫北头。近据商界人士云,商会众议董等公同议决,拟于今春二月间仍迁至天后宫西院云。”[5] “则以天后宫院落为根据既经开办,西街则以大水晶宫;东街则以河神庙比邻。近闻……[6] 上文中所提的大水晶宫在鱼市口路南二道街,商会后来定址于它的北头即原辽滨商场的位置。而东街商务公所在现公安局路北后院的一幢二屋楼房,遗址仍保留着。

本年,1915年,西大街油坊业发生二件大事,“近闻西义顺以义泰德油房之旧址率行开办;兴茂福以大森茂之旧址亦开业。”[7] 西义顺和兴茂福大展宏图。

本年,泰顺祥茶叶庄成立,它是由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商人,于1915年(民国四年)三月,在营口西大街路南设立的茶叶贸易货栈。“泰顺祥:(经理人)刘介卿;(资本)10000两;(成立时间)民国四年;(地址)西街一二四。”[8]该遗址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民国五年(1916年),位于西大街工业展览馆的源成昌油坊改名日新昌。“本埠著名巨商有源成昌者,系商会协理郭渔笙与陈杰荪、迟柳堂诸君合资组织。……更名日新昌。”[9]由新昌号至源成昌再到日新昌,体现了江浙商人不屈的商业奋斗精神。

民国六年(1917年),商务总会“民国六年(1917年)遵照部颁商会法改为总商会,总理改称会长,协理改称副会长,会董四十人均为名誉职,任期以二年为限,遂于西大街购地建筑楼房为会址。”[10] 规模宏大的总商会建筑是1920年兴建落就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据说解放后毁于一场大火。

民国七年(1918年),营埠设立商业银行,它是由本埠商人集资50万元在营口西部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沈道尹下达的第六二六号训令中指出:“案查,前据呈营口商人李翰三等招集股银五十万元,拟在营口组织商业银行,连同章程、书册、注册费等件请核转事情,……民国七年七月三十一日。”[11]该行于1933年由日本人注入资金,重新组合为中日合办股份制银行,地点在东记银号旧址。

1919年1月2日(民国七年腊月初一)炉银卯期年终清算,因遭债权人恶意挤兑,西义顺联号因无力偿还全部债务而宣布倒闭。“西义顺负债总额850万两,资产总额650万两。”[12] 最后,在辽沈道尹荣厚的运筹下,以七成流通债券、三成普通债券的方式,圆满解决。这期间公益银号的作用功不可没。

公益银号是由“义”字号债权人及殷实商人投资组成的股份制银号,1919年5月25日成立。“本埠绅商组织公益银号义字号善后机关,其筹备种种详情屡志本报,兹悉日昨(二十五号)为该号开幕之期。”[13] 经理姜汉章,副经理徐环五,营业主任王绍莲。1933年末,日伪当局取缔银炉,公益银号改为公益银行,董事长王季梁。该号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营货物贸易等业务,解放初废业。

民国九年(1920年)4月,由营口中日绅商合资10万金票在西大街设立福申银号,从事金融业务。“营口实业家张训亭、王朗亭、李子初、孙辛堂,为活动地方金融,振兴商务起见,特联合日商福来号主人旦睦良及建兴公司主人寺尾德母等,发起组织银号,额定资本十万元,定名福申银号。刻闻股本业已招齐并择妥老爷阁西街为地点,现正从事□办一切,不久即行开幕云。”[14] 这是营口金融业又一重大举动。

本年,裕兴盛商号设立,它是由山东登州府蓬莱商人先是在西大街西部设立的油坊生理(西栈),后于1922年又在西大街东端路北(老爷阁西部)设立东栈,经营油坊及粮栈。“裕兴盛:(开设年月)1920年4月;(资本)20000元;(人数)40人;(经理)孙寿山。”[15]裕兴盛于营口解放前停业。

本年7月,振义生商号成立,它是山东登州府蓬、黄二县商人李序园与王翰生在西大街东部路南兴办的油坊企业。“营口巨商西义顺号,去春因营业亏累过钜发生莫大之风潮,经有力官商竭力斡旋,业将债案完全鲜决,经过情形迭志各报。兹悉该号总董李序园、经理王朗亭特又重整旗鼓,另行改组字号,更名振义生号,刻已筹备完善、布置就绪,遂于日昨开幕,埠内官商各界要人前往庆贺者颇不乏人,共接收喜幢数十架,该号特备茶点款待来宾,颇极一时之盛。”[16] 振义生历经30余年的经营生涯,于营口解放时停业,其坎坷的商业历练,为营口油坊史书写了重要的一章。

本年,牛庄银行成立,它是由直隶天津县葛沽镇夏家大院的后人夏绍奇为发起人,以直隶商人为主体,集资奉票100万元,在东大街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营口前任大清银行清理处长夏绍奇,因吞搂公款数十万元被告发,经法庭逮捕审讯,勒令抵补外并处以相当之徒刑。讵夏某手眼通天,竟运动脱狱,出狱后复联络商界要人,发起组织牛庄银行,额定资本金一百万元,业已招募足数,并择厚发合迤西地点刻已动工,大兴土木建筑房屋一所,工竣即行开幕。”[17] 该银行经营不到10年即行废业。

本年,裕泰号茶栈成立,它是营口绅商在老爷阁东大街成立的茶叶贸易货栈。“缘营商裕茂泰茶栈夏令倒闭,亏欠债主20余万两,铺垫、货物销售困难,收拾手续诸般掣肘,若不组织新事接兑,该号债务无日了结。同志等有鉴于此,故合组裕泰号茶栈,接兑旧事,重作就业。持遵照有限公司条例,招集股款营平炉银五万两,一次收足,拟订章程,为专门茶货生意。……中华民国九年八月。”[18]该号于营口解放时停业。

本年,“益发银行营口支行成立,”[19]地点在西大街12号,该号是由长春益发银行在营口设立的分号,财东为直隶刘氏家族。

民国十年(1921年),永和祥油坊设立。“(资本):5万两;(机器部数):水压式二O;(每日需豆):二五O;(出饼):一五六O;(出油):七八OO;(每日消费原料):二五O;(工人数):三五。”[20] 永和祥第二油坊设在东双桥街,“(机器种类):螺旋;(台数):40;(日制造能力):1000片(1934年)。”[21] 本年油房联合会成立。

民国十一年(1922年)3月,“发”字号宣告歇业,“本埠巨商厚发合、英发合因亏累甚巨宣告歇业”。[22] 同年8月8日,由张学良、鲍育才(张作霖的大女婿)投资厚发合成立厚发合毓记商号,经理郝相臣。“奉天暂编第三混成旅长张汉卿于早二时由奉来营,下榻厚发合毓记。”[23]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初,东记银号正式成立。“老爷阁西上海庄东记执事孙辛堂,熟悉商情、老成练达,以营业甚为发达。现又创设银号,于旧历十八日(2月22日)举行开幕式。”[24] 东记银号最初是1915年5月成立的东记洋货庄,财东为山东掖县吕氏家族在营口开设的公顺东联号,1921年迁到现遗址经营上海洋货。1924年以二十万两炉银组建银号,成为显赫一时的金融机构。1925年,东记东栈设立,从事油坊等业。

民国十五年(1926年),自卫水火保险公司成立。它是由营埠绅商集资二百万两炉银,在老爷阁街创办的保险公司。“本埠商界钜子谢裕昆、高吉先、孙辛堂诸氏发起创办之自卫水火保险公司。额定基本金五十万元,……该公司遂照章开幕营业,暂设在老爷阁街毓记银号内。聘定郭静斋为经理,陆干臣为副经理,并经众股东恭选谢裕昆、潘玉田、孙辛堂……为董事。”[25]开创保险业先河。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于经济不景气,营口多家油坊工人罢工要求加薪。“迳启者:兹据本埠众油坊东永茂等十六家执事来会报称,为因钱法毛荒,各油坊工人已于昨日一律罢工,要求增薪,恳请设法解决,以维商业等情。敝会当即召开董事会,一面邀集各油坊执事并工人代表等到场,秉公议决,按照工人原有工资每一元增加五角,按照物价比例甚为公允。……

东永茂  厚发合  振义生  西义顺  裕兴盛  兴懋东  鸿兴长  东记

兴懋长  日新昌  世昌德  永和祥  同兴永  义昌慎  兴源长  天生厚。”[26]

民国十七年(1928年),西义顺联号倒闭后保留的西义顺栈也宣告歇业。“迳启者,敝号于民七年终因亏累歇业,后经道尹协同贵会办理同业维持于变产抵还债务之中,仍保留西义顺栈徐图恢复,俟赢有余利以抵还残余债务。讵意,经营九载非第未能赢余而又历年亏累,迄今竞至产不抵债,似此内亏外欠碍难支持,只有宣告歇业。……营口西义顺栈谨具  十七年一月十四日。”[27]

民国十八年(1929年),振义生油坊停业。“迳启者,敝号兹因营业萧条、开销甚重、碍难支持,故将营业停止以作结束。理合函达贵会查照合并声明,此呈总商会。营口振义生栈启  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十六日。”[28]

1929年6月14日,营口银炉监理处成立。

1929年营口银炉开业资本与现资本比较

家号

开业时间

资本股份

现资本

1929年)

世昌德

光绪十七年开市

1891年)

百善堂资本银7万两

百善堂护本银7万两

公善堂资本银35千两

公善堂护本银35千两

公积银1939933

计:4039933

50万两

永茂号

民国元年开市

1912年)

东永茂资本银5万两

东永茂护本银5万两

公积银9万两

公积厚成银148千两

计:338千两

20万两

永惠兴

光绪二十二年开市

1896年)

耕寸堂资本银20万两

耕寸堂护本银30万两

计:50万两

20万两

公益银号

民国8年开市

1919525日)

资本银50万两

历年公积银125110

特别公积银155百两

计:6511百两

50万两

厚发合毓记

民国11年开市

192288日)

51616619

50万两

东记银号

民国13年开市

1924222日)

计:891千两

50万两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7日,四行联合保险公司在西大街成立。“联保、羊城、联泰、肇泰四行联合保险水火公司东三省总经理卢静中谨启。地址:老爷阁西大街振义生号楼上。”[29]

民国廿年(1931年)初,东记银号在上海做起面粉的期货交易,正赶上美国经济萧条,农产品过剩,引起国内面粉价格暴跌,东记银号一下子赔了160万元,濒临破产边缘。营口一些知名商号,共推肇兴公司总经理李子初为经理,组成实业公司,处理东记银号的债权、债务。

九·一八事变爆发,给中国东北及营口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市场动荡、民不聊生。

民国廿一年(1932年)1月14日,营口总商会改选,西义顺财东李序园(恒春)再次当选为会长。为挽救市面经济“本埠商务总会会长李序园氏,近为挽救商业颓局起见,特组设实业银行。集资大洋百万元并经呈准当局发行流通券五百万元以资接济市面,刻已筹备就绪不日即可正式开办云。”[30]

同年7月,东记银号废业。“本埠内东记银炉开设有年,资本雄厚、流通金融,与市面  有利益,不意于去年受商业凋敝影响始而搁浅,继而  期整顿,终而势必歇业。”[31]本年,厚发合毓记被日伪当局接收。

伪大同元年(1932年)6月,伪满中央银行投资3000万元成立营口支行。随后接收边业银行营口支行和奉天官银号营口分号。

伪大同二年(1933年),经过倒闭风潮以后,剩下的银炉有如下四家:[32]

商号

资金(银炉)

公积金

开业时代

永茂号

二十万两

十八万五千两

光绪三十年(1904

世昌德号

十万零五千两

五十一万五千两

光绪十七年(1891

公益银号

五十万两

十八万两

民国七年(1918

永惠兴号

二十万两

二十万八千两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其中永惠兴号首先于同年10月6日关闭,随后进行债务清理。永惠兴关闭后,改组成一个资本二十万元的股份公司,经营油坊、粮栈及杂货业,更名永兴公司,1939年的经理为李翰三。

1933年11月3日,日伪政府在统一币制的美名下,由伪财政部公布《过炉银清理纲要》:禁止过炉银的发行和流通,关闭银炉,另成立营口商业银行。依过炉银而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以财政部公定的标准价格为基础,一律换算为伪币予以结算。随后,财政部理财司长田中哲来营督办此事。11月4日,营口商业银行筹备处成立。11月6日,营口总商会发布第146号公告:“商会召开重要会议,着手组织新银行,推定永惠兴债团代表营口。财政部已实行救济市面,取消银炉,设一代替银行。王会长与邢胡二公晋京谒财政部要求当局救济营口市面借款200万元。”[33] 11月7日,满洲中央银行营口奉字支行成立过炉银清理委员会。同时“营口商业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发起人大会于11月7日。委员长王季梁,干事高吉先、李翰三、刘怀卿、乔君平、胡文波、唐筱泉、洪茂堂、刘香亭。”[34] 12月1日,营口商业银行正式成立,资本百万元,地点在原东记银号旧址。

商业银行概况[35]

株式会社

营口商业银行

银行业及

仓库业

大同二、一二、一设立

常务取缔役

尾石刚毅

营口市太康区

长春街五一、一

盛行营口七十余年历史的银炉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伪康德二年(1935年)9月9日,由王翰生、李子初等工商界人士合资创办的奉天汇业银行在营口设立分行。“汇业银行营口分行,西大街一四八号。”[36] 该行具体地点在现第二工人文化宫东邻楼房内。

伪康德四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营口鱼市口邮局八月一日起开办国内满日普通汇兑。”[37] 8月18日,“营口商业银行废止宴会。”[38] 营口西大街的原新民百货在解放前称营口百货店,始建于1934年,1937年9月,“营口百货店宣告歇业(老爷阁路南),为时三载,始为兴茂福经营。”[39] “动产不动产招标广告:老爷阁东大街厚发合毓记。”[40]

伪康德五年(1938年),由长春益发银行在营口设立的办事处升格为益发营口支行。益发银行“1920年(民国九年)成立,地址在老爷阁路西北。开办时叫办事处,1938年改为支行。抗战胜利后继续营业,1949年5月,银行业务交东北银行。”[41] “益发银行营口支行(西大街十二号地)”。[42]

1938年,肇兴公司总经理李子初出任商工公会长及《营口新报》社长。“商工公会会长李子初、副会长邢海清、理事长高吉先、参事王季梁、戴玉衡、调查科长王庸夫等六氏,”[43] 连袂赴京(8月份)。“<召开株主总会公告>九月廿日午前十时假协德语学院开株主总会,①增资, ②改选董事 ,③旧股票。营口公益株式会社 代表董事 王季梁。”[44]

伪康德六年(1939年),营口银炉各债案已全部解决。“<旧银炉关系各债案最近业已全部解决,李会长等招宴各界报告经过>李子初、邢海清、王季梁、高吉先、谢景荪、戴玉衡,于二十九日下午五时许假汇海楼开催筵会。”[45] 永惠兴的后续企业永兴公司此时可能已倒闭。“<为处理永兴公司财产开股东临时总会,由王季梁氏报告买卖经过,组织整理委员会推定役员>役员名单:委员长李子初,副委员长邢海清,常务委员戴玉衡,同王季梁、谢景荪、孙寿山、监察高吉先。”[46]

伪康德九年(1942年)7月1日,由当时营口的地方性银行汇业银行(华资)、商业银行(日资)、福顺银行(华资)三行合并,成立股份制兴亚银行。李子初被选为董事长,日本人满洲中央银行行员三柴茂任总经理。地址在原东记银号旧址,总行设在营口,在外地长春、沈阳、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盖平、熊岳、瓦房店、松树、田庄台和盘山设立分行,职工计500余人。19482月营口解放时停业。“<兴亚银行周年业绩>昨年七月一日,呼应地方银行统合之机运而见新发足之兴亚银行已届一周年,对存款之吸收继续大量活动。一周年末之六月三十日,现在存款三千九百万元接近四千万元,放款二千九百万元之上,较昨年统合当时之存款九百三十万元则有四倍增加之跃进。放款比一千三十万元有二倍增加之伸张,实为名实相并之南满最大地方银行。” [47] 1945年“日伪政权垮台后,该行曾暂时停业。1946年夏,国民党统治营口时,该行又继续开业。营口解放后,由东北区人民银行接管。”[48]

公益银号于1933年末废止了银炉业务改作公益银行,增加了储蓄和粮油代理及装船业务。董事长王季梁,经理姜汉章,1943年关闭。“1947年,营口公益银号又在原址恢复银行业务。1948年2月,国民党败退前夕,街面慌乱,公益银行囤积的粮食被抢,保险柜被国民党官兵砸开将纸币和金银劫走。营口解放后,该号自动解散。”[49]

综上所述可知,营口西大街商业的繁荣起始于清代乾隆初年,截止营口解放,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对外开放,大量的外国商品的涌入也吸引了营口周边省份的商民移住营口,促进了营口城市的发展。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作为营口商业繁荣缩影的西大街,有着它那辉煌的商业历史。今天,我们简要回顾这段往事,对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盛京时报》(1911年10月20日),(营埠银价暴落)。

〔2〕《盛京时报》(1911年10月17日),(经济界大受影响)。

〔3〕营口市档案馆:《营口交涉署饬传窦香阁欠山口公司款项》(1915年)。

〔4〕营口市档案馆:《营口商会整顿炉银卷》(1913年)。

〔5〕《盛京时报》(1915年1月24日):〈商会迁移予闻〉。

〔6〕《盛京时报》(1915年1月28日):〈商务会移址之近闻〉。

〔7〕《盛京时报》(1915年1月27日):〈将有二大油坊之发现〉。

〔8〕营口商业会议所:《营口商工人名录》(1923年)。

〔9〕《盛京时报》(1916年7月13日):〈源成昌更易招牌〉。

〔10〕《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100页。

〔11〕营口市档案馆:《辽沈道尹令营口商业银行请予注册已咨部》(1918年)。

〔12〕(日)安田保善社:《满洲的通货》,第262页。

〔13〕《盛京时报》(1919年5月22日):〈公益银号定期开幕〉。

〔14〕《盛京时报》(1920年4月25日):〈福申银号开幕〉。

〔15〕辽宁省档案馆:《1924年营口工业概况》。

〔16〕《盛京时报》(1920年7月23日):〈振兴开幕志盛〉。

〔17〕《盛京时报》(1920年6月5日):〈牛庄银行开幕〉。

〔18〕营口市档案馆:《营口县总商会为设立裕泰号茶栈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

〔19〕《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年),第109页。

〔20〕《营口县志》(1933年),手刻本,第184页。

〔21〕《营口市粮食志》(1988年),第150页。

〔22〕《盛京时报》(1922年3月16日):〈发字号殆难复活〉。

〔23〕《盛京时报》(1922年11月8日):〈张旅长因公来营〉。

〔24〕《盛京时报》(1924年2月26日):〈银号开幕〉。

〔25〕《盛京时报》(1926年10月7日):〈自卫公司已开幕〉。

〔26〕辽宁省档案馆:《营口总商会为请派警弹压油坊罢工工人事给警察厅的函》(1927年)。

〔27〕营口市档案馆:《西义顺栈歇业公告》(1928年)。

〔28〕营口市档案馆:《振义生歇业公告》(1929年)。

〔29〕《营商日报》(1930年2月7日):〈卢静中启事〉。

〔30〕《盛京时报》(1932年3月20日):〈实业公司将开办发行流通劵五百万〉。

〔31〕《盛京时报》(1932年7月14日):〈东记银号歇业〉。

〔32〕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71页。

〔33〕《营商日报》(1933年11月7日):〈营口总商会通告〉。

〔34〕《营商日报》(1933年11月8日):〈营口商业银行创立委员会〉。

〔35〕营口商工公会:《营口商工人名录》(1941年)。

〔36〕《营口新报》(1938年8月31日):〈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37〕《营商日报》(1938年8月15日)。

〔38〕《营商日报》(1937年8月18日)。

〔39〕《营商日报》(1937年9月20日)。

〔40〕《营商日报》(1937年9月27日)。

〔41〕《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年),第586页。

〔42〕《营口新报》(1938年7月20日)。

〔43〕《营口新报》(1938年8月27日)。

〔44〕《营口新报》(1938年8月27日)。

〔45〕《营商日报》(1939年1月28日)。

〔46〕《营商日报》(1939年3月4日)。

〔47〕《盛京时报》(1943年7月7日):〈兴亚银行周年业绩〉。

〔48〕《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年),第584页。

〔49〕《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年),第584页。

版权所有 © 营口市图书馆 辽ICP备2024028955号-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