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营口作为辽河下游重要的商业口岸,它的繁荣始于乾隆年间。据2000年版的《营口市志·四卷》〈商业篇〉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广东、天津、山东和上海商人纷纷落户营口。”这些远道而来的客商,大多是乘坐 鸟、沙、杉各式帆船云集营口,从而使当年的营口成为“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的繁华商贸中心。然而,营口的兴盛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和上游的田庄台、牛庄紧密相关,营口的商贸活动是由这些地方转移而来的,那么我们就从清初牛庄的社会沿革说起。
牛庄,位于海城城西20公里。明代为牛庄驿,亦称牛家庄。清朝天命八年(1623年)建城,设章京(城守官)率兵驻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三汊河巡检司,驻地牛庄。乾隆十三年(1748年),设牛庄防守尉。
牛庄码头,位于牛庄城北4公里的小姐庙。小姐庙亦称肖姬庙、枭姬庙,即明代的天妃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开放海禁,同时晋封天妃为天后。康熙后期牛庄的商业态势,据王一元的《辽左见闻录》记叙:“辽左海禁即弛,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开洋,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而民国《营口县志》也描述到:“嗣有闽浙雕杉各船,渡海东来,不泊营口,皆由三汊河入港,至枭姬庙河口登陆,以牛庄为贸易市场。一时牛庄口岸,名闻中外”。因此可以看出,清代康雍年间辽河下游的商贸中心还在牛庄无疑。
关于牛庄小姐庙的情况,民国《海城县志》写到:“考庙中碑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重修,临榆县廪生常云撰文,称为山圣母,并颂海上功德,与牛庄西关天如小姐庙词义仿佛”。碑文如下:
《重修牛庄小姐庙碑记》
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艟,通商旅,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粤各省,悉扬帆可至。共安于河,率若波不扬之间,而溯厥由来,皆山圣母之所致也。粤稽行官之建,原为茅茨草庵,奉侍香火。至国朝下熙岁次壬寅(1722年)蒲月,重建瓦厥殿三间。至乾隆十九年,又叩募贵官仁心。施金捐帛,鸠工庀材,复整庙貌,钟楼梵宇,焕然一新。厥后,神威灵照,不帷近境隆康,而且远方乐利。青雀黄龙之舳。鳞次来集。物华天宝之珍,山积而陈,此固盛京之大观,实圣母之英灵也。
从碑文中可知:“山圣母”即天妃(天后)圣母。该庙修于乾隆十九年,立碑于乾隆二十五。文中的“粤稽行官之建”是指闽、粤、江、浙的客商所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乾隆二十五年牛庄还是繁华的商贸中心。
乾隆中叶开始,由于辽河河道的淤塞,南方客商的大型船舶已不能抵达牛庄,于是向牛庄下游的田庄台聚集。田庄台位于营口东北方向20公里,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小镇。田庄台发迹于明代,镇内的崇兴寺即建于明朝万历初年。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田庄台兴修娘娘庙。据1941年版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以下简称《江编》)记载:“娘娘庙,田庄台村,乾隆三十九年建设,正殿三间、山门一间、钟楼一间,占地二万六千四百方尺。”那么此娘娘庙供奉的是何方娘娘呢?据1984年版的《田庄台镇志》记载,娘娘庙即望海观,观内供奉“山圣母”,这和牛庄的“山圣母”天妃小姐庙类似。因此判定此娘娘庙即天后娘娘庙。而近年来新修建的田庄台娘娘庙,正殿供奉的即是天后妈祖娘娘。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乾隆三十九年,南方客商已云集到田庄台兴邦置业。而乾隆四十四年又创修药王庙、重修崇兴寺,乾隆五十九年创建关帝庙,这些庙宇的石碑,在《汇编》编辑时还都完好地保存着。由此我们可知,乾隆中下叶是田庄台的商业繁盛时期。
乾隆六十年(1795年),营口创修天后宫。据《汇编》记载:“天后宫,西大庙街,雍正四年建龙王小庙,至乾隆六十年又兴修计正殿三间、两廊各五间、配殿各三间,钟鼓二楼,山门群墙俱全。院前戏楼一座,西院财神阁一座,共占地二十二万五千方尺”。这里的“正殿三间”即供奉天后娘娘,东、西配殿分别供奉药王和龙王。
营口,在明代称梁房口。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原因,营口本地的人口几乎绝迹,“滨海斥卤、旷无居人”。应是当时营口概况的写照。康熙年间,沿海一带陆续有人员往来。但正如《营口县志》所述:(南方客商)“不泊营口,……以牛庄为贸易市场”。所以营口在康、雍时期只是以渔业和盐业为主的小型商业口岸。由于渔民的窝棚类似军营,因此,当年的营口称没沟营、营子口、最终演变为“营口”一词。
雍正初年,有河北玉田净觉寺和尚静觉等二人,沿着辽西走廊奔辽河口而来。在途经北戴河时,曾入住当地的龙王庙内。二位僧人在仔细考察了庙内的布局后,决意在辽河口仿此龙王庙再建一座龙王庙。雍正四年八月间,辽河口南岸的龙王庙落成,翌年,庙内立有《修龙王庙碑》一座。营口龙王庙也称海潮寺,2003年版的《营口市志·六卷》记有:“营口埠内最早的寺院海潮寺,始建于清雍正初年。1840年海潮寺建海神娘娘殿,遂改称‘天后行宫’”。营口是先有龙王庙,后有天后宫,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1840年建天后娘娘庙,那么雍正初年建的就是龙王庙,至于天后宫建于1840年,是值得商榷的。营口龙王庙的建立,反映了当年北方船民的宗教信仰。
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满清政权的逐步巩固,国内经济显现出初始繁荣景象。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自古就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南方客商运来当地的布匹、杂货等,回运的多是大豆等粮食作物。据《山海钞关权政便览·卷四》介绍,乾隆十四年(1749年),经盛京将军阿兰泰奏准:“商船自奉天回棹时,大船准带二百石,小船准带一百石”。到了乾隆中叶,牛庄的商业由盛转衰,而此时的营口(没沟营)开始出现粮食货栈。在嘉庆二十年的《盛京将军晋昌等为审拟牛庄仓官与海城斗纪串嘱舞弊一案事奏折》中所揭示的,海城与牛庄斗纪在田庄台和没沟营争抢斗纪生意时就提到一桩旧案:“乾隆三十四年,旗民地方官会勘海城、牛庄斗秤案内详称,牛庄地近海口,多需斗面,并未声明在何处过量,本属含混”。又据《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七六》介绍,盛京将军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奏报:“查天津航海商船,领船赴奉天者八百只,其运回粮面不下数十万”。足见当时辽河口岸粮食贸易的繁兴景象。到了乾隆六十年,在各地船帮公会的赞助下,没沟营兴修天后行宫,寄托妈祖娘娘护佑远航船民的生命安全。
营口师专靳维勤教授,根据西大庙碑的照片识别出部分碑文,该碑文发表于《关于营口西大庙殿前碑文刻记的识别》一文中,其内容是:“大清乾隆移遼河口南迤海一通郡渡津處也而舳臚雲集日以千計随之建廟以為□□□□□盖海……□觉静觉僧人係以爲徙移北戴河古人建龍王廟……此古人建龍王廟所自来也……奉天……六十年□雲劉子徠……然其时后□□舊□字有□残缺不□□……□□徐海□敬書”。文中指出了乾隆年间辽河口岸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的水旱码头。文中回忆了自海禁开放以来,有静觉等僧人修建龙王庙的往事,并记载了最终于乾隆“六十年”由□云、刘子徕主持修建天后宫的史实。
营口西大庙内在天后殿正门上书写一幅楹联:“坤宰锺闽湄,香袖霞裾威渤澥;天宫灿辽海,懿恩慈德复析津”。上款是:“乾隆乙卯四月”,下款是:“天津王大正献”。楹联中提及的“闽湄”是指福建湄洲岛,这是海神娘娘的故乡,而“天宫”即是天后宫。楹联的落款“乾隆乙卯”即乾隆六十年。现今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营口西大庙的庙会,乾隆六十年四月,天津王大正为天后殿献上一幅颂扬天后恩德的楹联,说明当年四月的某一天西大庙有重大的庆典举行。那么这个庆典日就应是天后宫落成揭幕之日。
营口西大庙山门前立有一东西向的牌坊,牌坊向东的门额上题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据考证,该题字为乾隆皇帝御笔。
以上三段来自营口西大庙内的历史文字,证实了营口天后宫建于清乾隆六十年。
综观以上分析,东南沿海客商首先于乾隆二十五年在牛庄重修天妃小姐庙,其次于乾隆三十九年在田庄台创修妈祖娘娘庙,最终于乾隆六十年在营口(没沟营)修建天后行宫,这些都揭示了清朝中叶以降,辽河下游商贸中心的迁移状况,这为我们研究当年的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