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方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营口地方史话
甡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2014-09-25  访问:8047
  

    营口甡甡火柴有限公司是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由原商会总理李序园为主发起人,山东蓬莱商人为主要股东而成立的股份制火柴制造企业。它是继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的关东火柴公司,民国八年(1919年)成立的三明火柴公司之后,营口开办的第三家华资火柴公司。在其后数十年的经营历程为营口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国年间,东北的火柴市场大都被瑞典、日本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所控制。为了打破洋人的垄断,发展民族火柴工业,营口商界的有识之士集议,酝酿移植国内外先进的火柴制造技术,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安全火柴,进而满足广大民众对这一新兴产品的需求。具体的创办情况如下:“具认股书:甡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由发起人李序园等创办。计股本奉票二十万元,分作四千股,每股先收二十五元。兹将发起人担任之股数开列于后,谨希鉴核。(股数省略)公司发起人:李序园、王翰生、李纯仁、孙荆堂、孙少廷、臧子耕、李子初、刘尹甫。”[1]在此形势背景下,营埠诸多商民纷纷出资认股组建公司。
甡甡火柴公司股东名簿[2]
李序园
300
王子经
200
王翰生
400
公聚堂
100
李纯仁
400
寅记
50
兴记
50
孙荆堂
200
王子仁
200
同德堂
20
公合堂
80
孙少廷
200
李秀卿
200
合德堂
100
臧子耕
340
耕德堂
120
朱仁基
40
李子初
250
黄尧阶
200
姜轶庵
50
刘尹甫
280
黄干堂
20
吴子经
20
万来堂
80
吴道裕
100
 
    (注):统计:25名     4000股
    甡甡公司股本筹集完备之后即成立董事会,制定公司章程等事宜并申请注册。“<决议书>具决议录:营口甡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序园、臧子耕、李子初、李纯仁、王翰生,监察王子经、黄尧阶等兹因本公司董事会业于本年(1922年)旧历三月二十日(4月16日)成立。所有本公司章程及一切办法均经议决通过,谨遵公司注册规则施行细则第十二条、第九项之规定。谨具创立会决议录,随文附呈备案,尚祈察核。”[3]文中提到的1922年4月16日,即为甡甡公司的成立之日。随后,便将相关文件上报农商部申请注册。而“农商部注册已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六日给照在案”。[4]公司的运营手续齐备后,即开始采购原料,组织生产。因生产火柴所需之盐酸、磷质、硫磺等均属易燃易爆类似军火物品,因此,还须向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公署申请护照方可实施。“敝公司制造火柴需用药材料由上海、日本等处采购者如盐酸加里、磷质、硫磺三种均关军火。估计全年制造火柴一万箱,每箱一万四千四百盒,须用盐酸加里七百桶,每桶八十四斤,共重五万八千八百斤。磷质一百箱,每箱七十五斤,共重七千五百斤。硫磺五千五百斤,俱为制造火柴应用物品…(呈请)发给护照。”[5]
    在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安全火柴的发明沿革及制造流程。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那根火柴又粗又长,棒的一端涂有氯酸钾、蔗糖和树胶,使用时将它与浓硫酸接触即可燃烧。这种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击要方便得多,当时人们称之为“盗火神”。可是这种火柴的价格太贵,而且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常造成一些事故。
    其实,火柴的类似物在我国11世纪初就有人试制过。北宋初年,民间用沾着硫磺的杉条磨擦引火,人们称它为“发烛”。但它和“盗火神”一样,也不是人类理想的引火工具。火柴的真正问世,当属磷头火柴的使用。
    1669年,德国炼金术土布朗特在汉堡冶炼各种金属,企图从中炼出黄金。一 天,他在“点石成金”的试验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当火烧得很旺时,突然从瓶里冒出一股白烟,凝结成一团白蜡样的东西。这团东西在黑暗中会闪闪发光,涂在墙壁会留下光亮的痕迹,一遇到空气就会自燃起来。布朗特把这种“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发光体。他将磷的秘密高价卖给了一富商。1677年,该富商将磷带到英国,遇到著名科学家波义耳。波义耳经过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并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1680年,终于制出原始火柴——取火棒,即在木质细棒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有磷,取火时将细棒在纸上摩擦,就会点燃细棒。但是当时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广使用。
       1775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硫酸与锻烧过的骨胳一起加热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磷,十年后,欧洲市场上出现了“磷头小烛”:一根涂有蜡质的灯芯,一端附上一小块白磷,密封在一只小玻璃管里。使用时只需打开玻璃管,白磷就使“小烛”燃烧起来。又过了四十年,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业性的白磷制造厂。
        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华克试制一种猎枪上用的发火药时,无意中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这种白磷火柴被称为“有毒火柴”,使用不安全,不久就遭到各国禁用。后来法国人塞芬和卡亨二人又改进了配方,用三硫化四磷代替白磷做发火剂,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无毒火柴”。然而这种火柴在粗糙固体表面摩擦能起火,甚至放在衣袋里稍一摩擦也会自燃,还是不够安全。
        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50℃制成了红磷。从此,人们开始用红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制造的,故又称为瑞典火柴。其发火剂是把红磷和细砂做成胶糊涂在火柴盒边上,火柴的药糊用可燃物Sb2S3、氧化剂KClO3及催化剂MnO2,调成胶糊沾在浸过石蜡的木棒上。使用时火柴头和盒边的红磷相摩擦,红磷局部变为白磷引起燃烧,这种火柴不仅无毒,而且必须在涂有红磷的特制火柴盒上摩擦才会着火,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安全火柴”。
       1879年,华裔卫省轩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火柴厂,不过当时由于产品数量少,价钱高,很少有人买得起。188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了一家瑞典瑞商洋行,生产和经营火柴。全套机器设备都是瑞典的,甚至连火柴盆上的商标也是国外印刷的,他们利用产品价格低廉的特点,在我国市场上获取了大量利润,扼杀了我国正欲兴起的火柴工业。
进入民国十三年(1924年),甡甡公司生产运营已走上正轨。
营口甡甡火柴公司概况呈报单(1924年5月)[6]
    兹将本公司组织规则及产量销数开列于左:
    公司名称:甡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地点:营口南青堆子
    开设年月:民国十一年四月           资本:小洋拾万元
    公积:小洋叁千元                   制造总类:红头、安全火柴
    全年产额:四千五百箱               全年销额:叁千六百箱
    平均货价:五十一元                 销售地点:奉省界内山东直隶
    存货数目:九百箱                   经理人姓名:孙荆堂
    技师:一人                         职员:十五人
    工作时间:每日十点钟               工人:男工九十人  女工二百人
    机器架数:十台                     制造法术:人力
    销费煤额:每日用煤半吨             营业状况:日有进步
 
    甡甡公司的董事长为李子初,经理为孙荆堂。在此,我们不妨介绍一下孙荆堂先生的简历。
    孙荆堂,名孙家树,山东省蓬莱县人,生于1883年7月6日,卒于1958年1月25日。
    孙荆堂出身于贫苦劳动者家庭,读过3年私塾。1896年(13岁)到蓬莱一家店铺当学徒。17岁到山东烟台市一家大屋子(批发代理商行)当店员。因其聪明能干又忠厚诚实,很受老板器重,21岁当“外柜”(负责销售),25岁升到“内柜”(类似业务经理),专营关内外进出口商品交易。他在这家商行一干就是14年,期间逐渐谙熟生意门路,也广泛交往了一些客商。他一边为东家做生意,一边与弟弟投资做小宗生意,当时人称为“行商”。他们兄弟二人往来于山东、东北、朝鲜之间,逐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15年,与人合伙在烟台开设了“恒成公”杂货店,代理国内商务并与朝鲜进行贸易。1917年,杂货店由合股到独资,改为“恒成公孙记”。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孙荆堂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在生意交往中,孙荆堂认识了在营口的“山东帮”商人李子初、王翰生、李纯仁、王子仁、臧子耕、邢海清、高子猷等人。1922年春,他毅然结束了“恒成公”买卖,到营口与李子初、王翰生集资创办了甡甡火柴公司,并出任经理(李子初任董事长),生产红头安全火柴。
    甡甡火柴公司的注册商标有:“鹿牌、甡甡、耕田、竹报平安、如意等牌号,”[7]还制作了标有“甡甡”字样的旗帜。
    民国时期的火柴销售,官方要征落地税捐。而奉天有一惠临火柴公司免征落地税,致使营口三家火柴公司的产品滞销。为此,营口三公司于1924年5月呈请商会转省财政厅要求一视同仁。“敝公司向在营口制造火柴,行销三省地方大小城镇,无不欢迎。近则货积如山,遽然不销。详加调查,始知奉天惠临公司所制之火柴已禀财政厅存案,准其到处销售免征落地捐。是以该公司之货值本低廉,销路日增。而敝公司之出品不论发行何处,皆有落地捐,值本昂贵,转致销路遽减。长此以往,则三省火柴之销场悉为惠临公司一家所夺。”而省财政厅于本年七月给营口总商会的答复是:“查惠临火柴公司前因接兑东亚磷寸会社期与外商竞争等情,曾经呈准本厅免税半年”。[8]看来问题不大,过了半年免税期,惠临将和营口三家公司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竞争。
    在此,我们不妨介绍一下奉天惠临火柴公司的情况。
    1921年,奉天民族实业家张惠霖集资奉票18万元,在奉天城皇寺后身创办“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张任董事长。后来生产规模扩大,工厂迁往大西关附近。最初年产火柴2.5万箱(每箱124包,每包10盒),分别为硫化磷火柴和安全火柴两种。硫化磷火柴为麒麟牌,安全火柴为双鹤牌(后来麒麟牌火柴不生产了,只生产双鹤牌安全火柴),还有一种红光牌的“惠临火柴”。
    由于国货成本低,价格廉,人们又爱国,都爱买。所以“惠临火柴公司”盈利颇丰,因而公司迅速扩张扩大生产规模后,年产3万余箱火柴,使辽沈地区进口火柴由1921年的4万余箱锐减到1925年的不足千箱,终于把日本火柴挤出辽宁市场。“惠临火柴公司”兼并了日本火柴企业“奉天磷寸株式会社”。公司扩大后,产品占领了全东北的火柴市场。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抵制日货,振兴民族工业的夙愿。在张惠霖的带头作用下,东北奉天省一些企业家相继建起了营口关东厂、营口三明、营口甡甡火柴厂,在吉林省的长春等地也建了火柴厂。解放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赎买后,迁往营口并入“营口火柴厂”。
    1924年8月,甡甡、三明、关东营口火柴三公司会同东三省各地火柴公司组设联合会,协调各地厂商的销售范围等事项。同时,聘请有实力商家为担保人。为此,上述三公司致函营口商会:“敝公司等为保全同业权利起见,经公同南北满火柴公司组织联合会,拟定章程十四条。在章程第八条内拟定由本章规定之后,双方应各觅本埠商会出为保证,担任清理违章罚金责任。”出面承保的商家有世昌德、同安得、德盛利等号。
南北满火柴联合会章程[9]
    一、南北满共同贩卖地之界限为开原、四平街、公主岭、范家屯,以北不准南满火柴销售,违者以违章论。
……
    十二、以上规定各条如有违犯,照售出火柴每箱罚奉小洋贰元,多者遽加。
    推定,南满代表:奉天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协理金哲忱
      北满代表:吉林磷寸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佐藤精一。
                                                      民国十五年三月八日谨呈
    甡甡火柴公司的产品曾销往奉、吉交界的四平—洮南一带。民国十四年(1925年),甡甡公司的货物被四洮铁路当局以洋货为由给予扣留。为此,甡甡恳请商会给予盖章证明国货。“具呈商甡甡火柴公司为制造各牌火柴,经四洮路装运指为洋货,不准照国货例装运等因。敝公司今备公函声明,恳乞贵会盖章保证,以资证明。”[10]看来,民国时期对华、洋品牌货物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保护民族品牌的味道。
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劳资双方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协调不好就要出问题。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季,“营口甡甡火柴厂二百名女工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待遇,厂方同意增加三成工资后,工人复工”。[11]
    东三省火柴行业组设的联合会为两年一届,期满要求重新履行手续。为此,于1926年末营口三家火柴企业甡甡、关东、三明除有商家担保外还致函总商会,要求给予保证罚金责任。“公司等为互保利权,组织火柴同业联合会,拟定章程,恳请贵会保证担任罚金责任。…现以第四届期满,今复续定公约,将南北满名义更为奉吉火柴同业联合会,拟定章程十七条。甡甡公司保人(同安得记)、关东公司保人(世昌德记)、三明公司保人(德盛利记)。”[12]这里的关东公司此时已被王百善堂收购,当然要由世昌德出面担保。至于同安得和甡甡是什么关系尚不清楚。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营口甡甡火柴厂270名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伙食,罢工一天。”[13]看来,罢工是常有的事。
    火柴制造需用盐酸,属危险品,运输需有护照。1927年10月,甡甡等公司旧照缴回,新照未发之际急需盐酸。为此,公司经商会呈海关监督具保先领回旧照,海关在给商会的回复中成:“埠商甡甡公司等三家联名呈称,制造火柴需用盐酸加里孔急,旧照缴回,新照未发,请先具保领取。俟新照领到再行呈验…转函本关税务司查照见复。”[14]看来护照的发放和税务司有关。
    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营口甡甡火柴厂250多名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而举行罢工。厂方答应条件后,工人复工。”[15]又是一次罢工。
    1925年起,瑞典外资开始虎视中国火柴市场。当时瑞典火柴产品垄断世界大多数的火柴市场,有“世界火柴大王”的称号。这时的瑞典瑞中洋行以成本一半的价格向中国倾销火柴,它宁肯暂时赔钱,也要先占领中国火柴市场。结果瑞中洋行做到了,瑞中洋行在中国的火柴销售量三年间增加七倍,占领了厦门、上海、大连、营口等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火柴市场,并开始向东北渗透。瑞中洋行首先收买了日本企业在东北吉林、大连等地的火柴厂的股份,后来又在吉林建厂,生产火柴杆、火柴盒。接着便要在沈阳建厂,开办瑞典火柴厂。
    在瑞典火柴排挤我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形式下,营口总商会给国民政府工商部呈文,建议对瑞典火柴商征收屯并税。“查瑞火柴公司,以雄厚资本,压迫我华火柴业,久有宣传,自在大连设厂制造之后,愈形露骨。近又在吉林合并日本经营两个磷寸会社,势焰益张,造出之货,减价出售,以期制我死命。我华商为保持利权起见,曾组织东三省火柴同业联合会,以谋共同抵制。一方请求官府当局严行禁阻,不得再行设厂制造。其制造之货,每箱成本约在六年以上,而售价平均不过四元左右。实力压迫,野心侵略,勿庸深讳。若不急筹根本解决,我华火柴前途将无噍类矣。自非征收屯并税,不足以资抵制,而保利权。”[16]最终,在我国官、商两界的共同努力下,瑞典火柴的倾销势头被扼制,包括甡甡火柴在内的东北民族火柴品牌得以健康发展。
    民国十九年(1930年),甡甡火柴公司还遭至一宗绑票案。“九月一日前2时许,营口青堆子甡甡街甡甡柴災公司闯入绑匪40余人,拉去经理人王子仁(30岁)、(王翰生)其子王船亭及书记王子祥,逃向石桥方向。”[17]能有40余人参与绑票,看来匪患实在是够猖獗的。为了此事,相关的驻军阎连长因工作失职而被革职拘押,而案件的后续发展则更令人震惊。“甡甡火柴公司三掌柜(王子仁)被击不死逃回,内柜(王子祥)也逃回。王姓少财东被索金票五十万元,撕票。”[18]王掌柜被枪击大难不死,实属万幸。而内柜能全身逃回更是万幸中之万幸。可怜的少东家由于王翰生不肯出这五十万赎金,并随同军警追踪进剿,胡匪一怒之下将人质撕票,看来办实业也不容易。
以下是伪满时期营口火柴工业的基本状况。
1940年~1944年营口火柴工厂生产能力及产量统计表[19]
(单位   箱)
工厂名称
地  址
工人数
(1941)
年生产能力
(1944)
生产量
1940
1941
三明火柴厂
甡甡火柴厂
关东火柴厂
营口
营口
营口
632
310
40
78,300
78,900
63,900
116,811
115,179
    注:每箱装:硫化火柴2,400盒;大安全火柴100盒;小安全火柴2,400盒。
    从表中可知甡甡公司的职工人数是三明公司的一半,而生产能力却几乎相同,从而可以判定甡甡公司的工艺流程应比较先进。
    以下是甡甡火柴公司1947年的基本状况
1947年工厂用煤订购表[20]
    名称:甡甡火柴公司      地址:绥定区益民街38号 电话:6302
    开工:民十一年八月二日  工作:10时/日           办公人员:10人
    技工:91人             日产:40箱              办公室:七间560平
    宿舍:9间720平         厂房:44间3520平       其它:15间1200平
    用煤:25吨/月           首长:孙荆堂            填写:王文彬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频来营口袭击。因营口纺织厂和甡甡火柴毗邻,火柴厂的原料都是易燃易爆品,为了保护纺织厂的安全,政府动员甡甡公司搬迁。经公司董事会的同意,在经理孙荆堂的主持下将厂房低价转让给国营营口纺织厂,将机器设备搬迁到邰家屯(百货大楼北侧)。同年,由于战事的原因,吉林临江的新华火柴厂、安东的丹华火柴厂、大连火柴厂迁往营口,改名光华火柴厂。1951年,关东火柴公司并入光华火柴厂。1953年甡甡公司设备和部分工人也并入,更名辽东火柴厂。甡甡火柴公司的名称从此废止。
    1958年,沈阳惠临火柴厂并入辽东火柴厂,改为营口火柴厂,1994年营口火柴厂停产。
参考文献
    [1] [3][4][5] [7]营口市档案馆:《营口甡甡火柴公司呈送章程呈请转呈注册》(1922年)。
    [2]营口市档案馆:《营口县为创设营口甡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呈文》(1922年)。
    [6]辽宁省档案馆:《营口甡甡火柴公司概况呈报单》(1924年)
    [8]营口市档案馆:《关东三明甡甡火柴公司恳转请援照惠临公司前例准免征落地捐》(1924年)。
    [9]营口市档案馆:《关东甡甡三明火柴公司禀为组织联合会恳准予保证》(1924年)。
    [10]营口市档案馆:《甡甡火柴公司为装运货物请本会盖章以资证明国货》(1925年)。
    [11]营口市史志办:《营口纪事(一)》(2007年),第229页。
    [12]营口市档案馆:《三明甡甡关东火柴公司为续组联合会》(1926年)。
    [13]营口市史志办:《营口纪事(一)》(2007年),第232页。
    [14]营口市档案馆:《山海关监督函甡甡公司急用盐酸求具保领取》(1927年)。
    [15]营口市史志办:《营口纪事(一)》(2007年),第236页。
    [16]辽宁省档案馆:《营口总商会为瑞典火柴公司排挤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事给工商部的呈文》(1929年)
    [17]《盛京时报》(1930年9月3日):<帮匪袭入火柴公司绑去人票三人>。
    [18]《盛京时报》(1930年9月9日):<人票逃回经过>。
    [19]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
    [20]营口市档案馆:《工商联档案》。

版权所有 © 营口市图书馆 辽ICP备2024028955号-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