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蛋壳画雕刻
韩氏绳结
十二月面灯
竹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和鲜活记忆,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市级25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先民们的情感和智慧,彰显出营口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这些世代珍存的“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营口市政府2013年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报将我市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期待这些源发于民间的宝贵技艺薪火相传、发展繁荣。
■辽南龙尾艺术
龙尾是春龙节(农历二月二)悬挂或佩戴的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物,是集剪、雕、叠、拼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旧时辽宁大部分地区农历二月二都有挂龙尾习俗,尤其辽南更盛。
龙尾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龙头多为如意头、云卷、三角形和公鸡以及人物等造型。龙身多为花卉、几何图形和人物戏曲故事;龙身一般由5至7个龙鳞(托盘)组成,其戏曲、人物亦在托盘上组成;龙尾是将无数个彩色纸条或五色布条剪成箭头形,将齐头贴在用“隔薄”(将多层布用糨糊裱在一起)或纸壳剪成的圆盘上。然后头、身、尾中间加隔柱,用粗线穿起来,春龙节早晨挂在屋梁上,远看有如彩龙深入云层,故曰“龙尾”。
辽南王氏家族制作龙尾的历史可追溯的时间已达百余年,其制作的龙尾按用途可分三大类,即悬挂、佩戴和过(盘)梁三种;按质料亦可分为三种,即纸、布和秫秸瓤。龙尾的隔柱材料除了秫秸瓤和箭杆儿(高粱最上一节)外,还有桃树条、玉米花、高粱米花和大米花等。龙尾的长短大小要根据用途和人们的喜好而定,以匀称和谐为好。堂屋、卧室里悬挂的龙尾最长的有1.8米,一般的在1.2米左右。非卧室堂屋的龙尾一般在30厘米左右。儿童佩戴的龙尾较短,一般在20厘米左右,妇女头戴龙尾在10厘米上下,盘成蝴蝶状的龙尾在6厘米左右。
目前龙尾艺术已历七代,代表性传承人王金令、苏玉华为第六代传人。
■辽南面灯艺术
捏面灯是旧时辽南农村元宵节一个重要民间习俗。辽南捏面灯的习俗产生在清朝顺治移民之后,兴盛于清中后期,民国年间已达鼎盛。营口王氏家族自道光年间将故乡的“灯艺”带到盖平县三道河村后,代代相传。
王氏家族捏的面灯概括起来有六大类:即属相灯、月灯、岁灯、光灯、动物灯和人物灯。属相灯是用面捏成家中人的属相,属相要负重,故均是平卧的。各属相的背上驮着一盏捏有鼻(也叫花)的灯,几个花代表该属相的人是几月份生的。月灯最受青睐,人们用它预测一年的旱涝,所以也叫占卜灯。这种灯是在灯的口沿上捏花来表示月份的,即一月灯捏着一个花,十二月灯捏十二个花。预测的方法之一是,蒸好面灯看月灯里的蒸馏水,哪个月灯里水多,就说明那个月水多,哪个月灯里无水,即意味着那个月要干旱。旧时还有为家中长者捏寿灯的习俗,这盏灯点燃后,儿孙们默默地为老人祈寿祝福。在面灯中还有一种不捏花的,辽南人称作“光灯”,是一种上坟、上庙、路祭、河祭的祭祀灯,这种灯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面灯。
面灯的原料不讲究,白面、玉米面、荞麦面都可以,粗细都能用,不过越细越好。面灯的捏法与面塑相同,即揉、展、按、抻、搓、挑、剪和捏等。面灯一律不着色。
目前,面灯制作传承谱系有据可查的已历八代,代表性传承人王金令、苏玉华。
■大石桥竹马艺术
竹马艺术是一种将竹篾做成马形糊上纸或布,表演者根据故事情节穿着不同角色的戏剧服饰,手里拿着道具,做出骑马的各种姿势,以打击乐伴奏,踩着固定的步伐,边舞边行进的表演形式,是大石桥迷镇山庙会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当地和附近各村百姓的欢迎。其伴奏旋律活泼,表演形式简朴,演出场面热烈。参加演出的人数因剧情不一,角色不固定,人数不确定,少则二三个,多则十几个,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角色,故事情节如《王昭君出塞》《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竹马共有两种表演形式,在走会途中只走“龙摆尾”、“双交叉”队形;在广场表演时,要按表演程式进行演出。竹马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以大元帅即指挥者的令旗旗语为动作指南,以鼓点的快慢为节奏,以头马的纵驰为基准。不但具有戏曲艺术的特点,而且比舞台戏曲更具有威武雄壮的气势。
竹马艺术不仅是大石桥迷镇山庙会中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在春节、元旦、国庆等节假日活动中也是备受人们喜爱,它以强烈的地方色彩和辽南乡土气息吸引了广大群众。
近年来,随着竹马表演的老艺人纷纷辞世,现在会竹马表演并能继承和传授这技艺的只有符颖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年纪较大的老艺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经过数年的普查,挖掘整理,正在努力使这项极具传统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传承下来。
■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技艺
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技艺来源于山东。清朝中末年,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刘笑南的祖先刘进财,从河北省乐亭县移民到现大石桥,同时也把这门古老手艺带到大石桥,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演变成一种带有地域文化的艺术。
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的特点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用画图案,“心里想、手里出”,一把小刻刀在手中随心所欲地刻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刻法随心、随意、趣味浑朴天然、古朴典雅。
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味道,把当地民间传说、佛道人物、历史人物、景物、花鸟、走兽等作为创作素材,在蛋壳上刻出精美的图案,以点缀生活,传递祝福。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
营口传统蛋壳画雕刻技艺历经四代传承,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刘笑南的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获奖,作品54枚蛋雕《福娃庆奥运》被北京奥组委收藏。
■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
清顺治八年,清政府大量从关内拔民,营口传统绳结技艺传承人的祖先韩喜贤,从山东移民到辽宁,把这门手艺带到了大石桥,经过300余年的传承发展,其手艺被称为营口韩氏绳结技艺。
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材料主要是红线,线的种类很多,包括丝、棉、麻、尼龙、混纺等,都可用来编结。除了用线以外,一件结饰往往还包括镶嵌在结伫面的圆珠、管珠,做坠子用的各种玉石、金银、陶瓷、珐琅等饰物,选配得宜,如红花绿叶,各色各类的线能够编出许多形态与韵致各异的结。
营口韩氏传统绳结作品风格独特、独具匠心,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整造型。一根数尺见长的彩绳通过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章法循环有致、连绵不断地编制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营口韩氏传统绳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晓君儿时就喜欢编制绳结,在她的传承之下,韩氏传统绳结技艺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多次参加省内外手工艺品博览会并获奖。
■营口鱼皮镂刻粘贴技艺
营口鱼皮镂刻粘贴技艺如今已历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孙守东,其祖先在清朝顺治年间,被清朝政府“编户”到黑龙江省抚远县赫哲族的聚居地,和当地赫哲族人学习鱼皮制品的制作。清朝末年随军来到营口安家落户。
营口鱼皮画有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流程,制作时选上好的鲢鱼、黑鱼等,进行鱼皮剥制,经过十几天的阴干和鞣制,然后按着所预选的图案进行剪裁、雕刻,最后按其各个部位进行粘贴。雕刻一般采用阴刻、阳刻技法,在鱼皮画表面上雕刻一般为浅浮雕、立体雕、镂雕等。整个工序结合鱼皮的天然纹理精巧构思、精雕细琢。
营口鱼皮画古朴、粗犷,有立体感和动感,民族特点浓烈,反映出营口的水乡特色。并且,鱼皮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有一种自然的美,自然收藏百年不变。鱼皮画从作品题材上可分为“民俗作品”和“创作作品”。民俗作品主要是根据中国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本地的民风民俗而创造。创作作品指根据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这些作品迎合人们对艺术的欣赏需要,符合大众审美观点。
现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的孙守东,很好地传承了祖父的鱼皮制作技艺及工艺,其作品《福寿三多》《四季花开》《连年有余》《鲤化千年》等多次展加国家、省内外展览并获奖。
■营口老世兴金银制作技艺
创始于1905年的世兴金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珠宝金银老字号品牌之一。世兴金店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精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融会了细作、精刻、锤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雕琢、抛光、打磨、捻丝、贴金等各种技法的世兴金店金银精工制作技艺,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世兴金店金银珠宝首饰在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弹、錾、雕、镂、披、镶嵌、砑光、烧兰、镀金等制作技法。工艺流程上严密的环环相扣、工艺制作上心手合一的传神精度、整体构思和细微雕琢浑然天成的境界,是现代化科技无法替代的“心灵神韵”。
世兴金店金银珠宝首饰技艺继承了古代的熔炼技法,在熔炼过程中,掌握火候全凭艺师们用肉眼观看,凭经验掌握。金银珠宝首饰的錾花技术精美绝伦,纹饰有“清花”、“阳花”、“沙地”、“阴花”以及“平面花”和“半立体花”等各种类型。一个青年艺徒至少从师学艺五年以上,还须放弃杂念,做到“精、气、神”三位一体,才能全面掌握雕、錾技艺。
现代社会诸多饰品或多由翻模而成,或借鉴国外设计之作,而缺少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百年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品牌的老世兴金银首饰文化亟待传承、保护,以期待百年老店重新焕发生机,再度荣耀复兴。
■元功拳
元功拳发源于康熙三年(1664年),传直隶广府袁寿臣(河北省永年县广福镇人,曾在沈阳故宫护院),开门户为太极拳。后传镖师荣耀臣。荣耀臣系沈阳人,6岁跟袁寿臣学艺,28岁从河北回到沈阳后,来到营口王家花园(现营口市楞严寺公园)护院、并传授武艺。1945年去世,终年67岁,又传赵如川,开创门户为“元功拳”。
元功拳,系集内养和外阳为一体的综合性拳术。可作为欣赏、养生、防身、防暴之用。元功拳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四到”、“八知”,周身上下要达到六合,在此基础上,配合元功拳的四大特点,七十二把拿法,七十二把点法,七十二把摔法,七十二把撅法,运用“绵手法、连手法、合手法、进手法”四大手法,上手三十六名手,下走三十六名腿,中走三十六身法,周身上下无处不是拳,特别是七十二把拿法,更有其独到之处,真可谓南北未有,这也是元功拳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一个特征。
1958年营口市体委组建营口市第一个武术健身所,请赵如川教习武术,1983年,省体委将元功拳作为全省四个重点项目进行挖掘。赵如川的儿子赵显堂业已70多岁,先后为营口武协副主席、顾问,授徒70余人,现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