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余年前的1934年8月8日,在位于营口辽河北岸的芦苇塘中,有割苇的农民发现了一具巨型水生动物骨骸。由于该动物头骨上长有二只角,酷似传说中的龙首,因此“天降巨龙”的传说便散布开来,轰动了当时整个辽南及东北地区。以下我们先就当时的《盛京时报》的几篇报道,结合上面的照片试着解读这一历史奇闻。
《盛京时报》(1934年8月11日)载:<天龙降?长三丈有角四尺一农民刈苇中无端发见>在营口对岸东小街附近之苇塘地带刈苇中之一农人、八日午后三时顷、发见长三丈之巨大白骨、大为警恐、当即赴附近派出所报告、因之营口市第六警察署长以下、出动调查、其全长在三丈多、有角二只、皆长及四尺、而第二尺长突出之白骨为何骨、全不知晓、当用船运至六署、待专门家之鉴定、正在警务指导官协议研究中、闻此之营口市民、自九日晨、多数来六署观看、有二千余人、国人皆为系龙之骨、前当大雨之际由天上坠落者或谓为营口发展之瑞祥等、实可谓为怪物出现矣
《盛京时报》(1934年8月12日)载:〈巨龙全体二十八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本埠河湾处、发现巨龙一节、已志昨报、兹据续讯、缘初见此巨物者、系一操舢板业之某甲、于八日晨、遇于河湾处、时皮肉已无、由警察之监视、划至西海关码头、四署房北、空地陈列、以供世人观瞻、记者至时已五时过矣而视者塞途、该场由警察三名维持秩序、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约三丈余由拾得讯、原龙处、有被爪冲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自此龙现后、市人为之街谈巷论、究为龙否?想生理家必知云、
《盛京时报》(1934年8月14日)载:<营川坠龙研究之一水产学校教授发表蛟类涸毙>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消息传播、无不以先睹为快、熙熙攘攘、络绎载道、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肉糜烂、仅遗骨骸、究系龙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兹闻本埠水产高级中学校教授、日昨前往参观、判明确系蛟类、以今夏降雨过量、溯流入河、浅搁苇塘泥中、因而涸毙者云、
《盛京时报》(1934年8月17日)载:<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本埠河北苇塘、日前发现龙骨、由警察第六分署、载来市内、西海关前陈列、供众参观、旋经省立高级中学校、渔捞科教授张君判明、确系蛟类、浅搁于泥土之上而涸毙者等情、已志本报、兹该蛟骨、已由县警务局、呈缴县署、闻县署教育局、拟于日内、发给通惠门街、县立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以为研究生理学之材料云、
以上4篇报道中,充斥着对“龙”的崇拜,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吧。
所谓“蛟”即蛟龙。《现代汉语词典》中,[蛟龙]:“古代传说中所说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当然传说中的龙是不存在的。在我国北方的“红山文化”中有玉猪龙,它恰好说明了龙是由猪首、蛇身,再加上鹿角和动物的爪所购成了我们传说中的龙。那么,照片中的骨骸到底为何物?
由于照片中的骨骸是经过迁移后人工排列的,因此就失去了原貌,加之没有实物的佐证,对于今天的人们是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的。现今流行的说法是“须鲸”遗骨。
参照“须鲸”的标本,我们有几点疑问:①“须鲸”有56节椎骨,而“营口龙”只有28节,人工搬迁不至于遗失那么多节。②“须鲸”的肋骨很长,而“营口龙”只有五六寸长。③“营口龙”头骨上的二只角究竟为何物?也许这些疑问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我们也只好慢慢地品味它吧。